【一人一首紋身的歌】關於模糊:陳勢安・皮膚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皮膚」是外表最後的底限 ,是自我最前方的展現 。 肌理間, 奼紫嫣紅黯冷紛紜 ,交織著光影, 明暗而真實。

如果你也有曾試過,對著鏡子凝視著自己的面容、身體,驀然出現一股抽離感,鏡中的自己、身體上的每一吋,甚至是皮膚上刻劃過的痕跡、圖案,都變得模糊陌生,那你也能體會到對於一些人和事的經歷不斷地輪迴重複後出現的完形崩壞感。

這首〈皮膚〉沒有出現過紋身或刺青一字,只唱出如何層層地將愛與痛從皮膚猛烈地撕扯出來,表現由解開、面對、到麻木的張力,歌手陳勢安扮演者著的紋身師從女性肌膚上繪畫著,釋出「皮膚是痛覺第一道防線,是外表最後的底線,也是衷於自我最直接的表現」。「皮膚」在此的符號性在於一種「in between」的媒介,而紋身就是這一種「in between」,刺青是墨水的停留,當然也會離開,如果痛覺是刺青的目的,當然亦會離開。

我並沒有寬恕 也沒有嫉妒
那些狂亂後的救贖 都顯得低俗
我贏走了自由 代價很殘酷
看著身上的皮膚 歲月和愛都一樣 模糊

不管一開始是如何的鋪排出愛與痛的呼喊,最後一句「看著身上的皮膚,歲月和愛都一樣模糊」令人出奇,但原來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所有事都沒有永恆,莫論是感覺,有時一些感情會揮之不去停留十年,原因是大多數時間我們沒有去觸摸它,只待不時勾引一下,如果長時間面對著就會麻木,正如我們長時間望著自己一樣,自己都仿如陌生人,這種「猶昧感」(Jamais vu)正正是Déjà vu的相反。文字工作者經常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凝視著一個字而感到陌生;養狗的人起初不習慣狗兒的味道,久而久之卻聞不到了;都是一種完形崩壞。

假若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會對見得最多、感受最深的事都會產生麻木感再延伸出認知崩壞,原來在只剩下的最後防線之上所做的任何事,都會隨著歲月而模糊,因而平淡地悲傷。也許事實就是如此,沒有殘酷如此或慶幸如此,只有多了一份了解。

〈皮膚〉
詞/曲:彭學斌@口袋音樂

第一層 剝去了 你愛我的假面
第二層 不忍心 赤裸太不美麗
離開你 折騰你 也折騰了自己
一根針 扎進去 痛一下就過去

第三層 已麻痹 坦白也太血腥
我到底 有沒有 再挽回的餘地
誰迷戀 誰免疫 沒有人會在意
一齣戲 一場病 不過如此而已

我脫光了衣服 我還有皮膚
被憂傷曝曬的痛楚 用時間防護
我輸光了愛情 我還有孤獨
任回憶來襲的深夜 凌辱

我並沒有寬恕 也沒有嫉妒
那些狂亂後的救贖 都顯得低俗
我贏走了自由 代價很殘酷
看著身上的皮膚 歲月和愛都一樣 模糊

第三層 已麻痹 坦白也太血腥
我到底 有沒有 再挽回的餘地
誰迷戀 誰免疫 沒有人會在意
一齣戲 一場病 不過如此而已

我脫光了衣服 我還有皮膚
被憂傷曝曬的痛楚 用時間防護
我輸光了愛情 我還有孤獨
任回憶來襲的深夜 凌辱

我並沒有寬恕 也沒有嫉妒
那些狂亂後的救贖 都顯得低俗
我贏走了自由 代價很殘酷
看著身上的皮膚 歲月和愛都一樣 模糊

我脫光了衣服 我還有皮膚
被憂傷曝曬的痛楚 用時間防護
我輸光了愛情 我還有孤獨
任回憶來襲的深夜 凌辱

我並沒有寬恕 也沒有嫉妒
那些狂亂後的救贖 都顯得低俗
我贏走了自由 代價很殘酷
看著身上的皮膚 歲月和愛都一樣 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