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映戲】《黑豹》.探討種族議題的奧斯卡入圍英雄電影

撰文:盧詠詩
出版:更新:

MARVEL十年磨一劍,將推出復仇者系列第四部曲《Avengers: Endgame》。若只計已上映的共有二十部電影,咸魚白菜各有所愛,但要數最多人談論的實非《黑豹》莫屬,近日除了入圍奧斯卡的最佳電影之外,更宣佈將會開拍續集,絕對算得上叫好又叫座,更取得空前成功。

以黑人掛帥的電影,《黑豹》不是第一部。黑人曾被勞役、被賣作奴隸、受着不公平對待等,大家在歷史書上都讀到。但《黑豹》並沒有將這部分放大,甚至只輕輕帶過。以黑人歷史作重心的電影普遍喜歡加入黑人受不公平對待的橋段,事關這能令電影更貼地,觀眾能夠透過同情黑人的遭遇引證出自己是好人,更可以將之化作茶餘飯後的話題,好讓其他人也覺得自己是好人。然而《黑豹》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不加入如此橋段卻依然可以將這個議題帶到觀眾眼前。

矛盾之最

電影以故事以及角色帶出種族議題的各種矛盾,然而最大的矛盾其實是導演Ryan Coogler本身,在不同的訪問中,導演都表示自己從小就有身分認同的掙扎,他不知道該守護根源原有的文化抑或創造屬於自己的現代文化。或許導演就將這個矛盾透過電影,開放與觀眾們探討。

麥爾坎.X

電影中的反派N'Jadaka,因為自少受着不公平的對待,進而復仇,代表的就是歷史對黑人的暴力及不公平所演變出的憤怒。對黑人過渡執法絕非新鮮事,近年更成為嚴肅的議題。雖然有不少數據及例子引證黑人的犯罪率極高,但大家卻遺忘了歷史對黑人的不公平對待,被賣為奴隸、被聚集至貧困、公共設施不足的貧民區、銀行不向中產甚至上流階級的黑人貸款等等,在長期的打壓之下,孕育出的反作用力可想而知。除了如此的歷史因素之外,黑人的暴力本身亦是一個惡性循環,被聚集於貧民區,向黑人施暴的對象中他們自身就佔了大多數,如此循環之下,他們只有更暴力才得以自保。電影中亦交出類似的想法,瓦干達因為傳統、自我保護意識而封閉,對其他受苦的黑人視若無睹,有能力卻不提供任何協助,其實就是另一種暴力。N'Jadaka支持以激進的手法為黑人帶來公平,甚至想要佔領其他國家,而主角T'Challa在理解到同胞所受的困苦之後,選擇溫和的手法,對外開放並向他們施予援手。兩者的立場就像60年代黑人運動的兩位代表人物,以溫和手段爭取的馬丁路德金以及用上激進手段的麥爾坎.X。

馬丁路德金
仇恨標記

N'Jadaka經歷喪父、被不公平對待等悲慘童年,長大後成為軍人,更被稱為「Killmonger」(人命買家),從軍時每滅掉一個敵人就會在身上刺上刻痕(Scarification),此舉除了可視為將戰績刺於身上之外,更可視之為仇恨的標記,提醒着自己有如此的經歷及其原因。刻痕沿於非洲的部落,在埃塞俄比亞、剛果等地均可以找到其蹤跡。在部落文化之中,刻痕被視為打造自我的方式,希望藉此獲得野獸般的力量,更可在未有衣服的時代透過刻痕增加對人異性的吸引力。時代的演變不斷,刻痕於不少部落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刻痕在不同的部落中分別象徵成年、代表着家庭、宗教等的社會地位。近年外國亦興起現代刻痕,以刀片甚至燃燒的方式在身體上造出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