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身二三事】馬戲團的「人體刺青展示」,跨越世紀的獵奇眼光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我全身的刺青最讓人感到不安的,就是那些刺在臉上的紋樣,周圍的人根本無法輕鬆自在地面對我,他們沒辦法問我︰『你相信包浩斯傢俱會再度成為時尚流行嗎?』或『女士,你覺得這次洋基隊會獲勝嗎?』我的刺青總是會讓那些熱誠友善的交談,成為嘲諷的閒言閒語。」
撰文:Veron

展示紋身靠「少布」,Irene Woodward成為那時男性「狗衝」對象。(網上圖片)

這是美國小說家Jill Ciment的長篇小說《刺青師》︰借女主人翁Sara Ehrenreich在大城市的經歷、體驗,開啟一場尋找真我之旅 ; 我很喜歡這本著作,它所呈現的各種象徵意義,一字一句皆形容得恰到好處,有機會一定要好好談談。

「人體刺青展示」曾經在二十世紀初期盛極一時,當巡迴馬戲團來到偏遠的小鎮或鄉村時,遂成鮮有機會接觸刺青藝術的居民的最佳娛樂。

Irene Woodward是第一位為糊口而展示自身紋身的女性,身體上的大面積刺青部分出自紐約著名刺青師Samuel F. O'Reilly之手,他在1891年發明了電動紋身機。

人體刺青展示者Rasmus Nielsen在胸膛開了洞,以舉重表演來取悅觀眾。(網上圖片)

純粹的展示未夠刺激,觀眾慢慢流失,人體刺青展示者Rasmus Nielsen把心一橫,本是打鐵匠的他在胸膛開了洞,以拉起重達二百五十磅磅的打鐵帖。

殘缺的Stoney St. Clair離開馬戲團,自學成為刺青界響噹噹的人物。(網上圖片)

生於1912年的Stoney St. Clair,十五歲加入馬戲團,由於年幼時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得在輪椅上表演吞劍,依靠身體缺陷來「搵食」; 之後花了一年時間自學紋身,往後五十年,他的身分是刺青師,他的圖案設計對業界影響深遠。

Stoney在1980年離世,他的圖案設計對業界影響深遠。(網上圖片)

隨著科學發達、教育質素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羞愧於「將別人的痛苦建築在自己的快樂之上」,馬戲團這類演出亦逐漸式微。

不過,時至今日,如果你擁有大面積刺青,似乎還是走不出別人的獵奇眼光,我們都是Sara Ehrenreich,被他們上下打量、指點一番。

Jill Ciment的長篇小說《刺青師》,描述一場自我發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