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內容

【一百種生活】人到老年好好過

撰文:謝德勤
出版:更新:

身邊有一位朋友在廣告圈打滾了好幾年,月入3萬多元不算低,卻是典型「月光族」,薪金全都花費於過眼雲煙的潮流物品,即使大堆卡數臨門也要立即到手。若干日子後問題漸漸浮現,這些東西他根本沒用到兩次。長路漫漫,我們決不要浪費青春在抵債上,面對社會物價失控飆升,我們應進一步開放理財思維,趁早為退休生活作準備才是上策。

強積金迷思 持開放投資態度

說起通脹,這令我想起父親常說一句「怪道理」,當你將現金存入銀行戶口,它會變得愈來愈少。假設每年平均通脹率為3.5%,眼前的100萬元在20年後卻下降至不到50萬元的「購買力」,若以樓市及租金作指標,自會輕易感受到箇中驚人之處。根據去年年底康宏委託港大進行的民意調查,普遍逾8成人低估了退休後支出,他們預期每月開支約1.26萬元,與統計處研究退休住戶人士的2.26萬元真實費用作比較,差距竟達一半。理性地拿起計數機計計,以標準兩口子家庭居住於一個500萬元的單位為例,基本管理費3,000元,水電煤膳食共佔逾萬元,緊接難以預測的醫療開支,單靠傳統積蓄,恐怕力有不逮。

除衣食住行日常開支外,難以預測的醫療開支才是最令退休人士擔憂。

有趣是坊間總愛人云亦云,流傳著海量所謂「投資方程式」,例如至今很多人還認為單靠強積金就能解決以上問題,但低收入人士供款不多,高收入人士供款亦設有上限,6萬元等級的連同僱主部分也只有3,000元,加上強積金對沖機制及投資因素,成效大打折扣。另邊廂政府又即將推出65歲公共年金計劃,以一筆過存入100萬元計算,投保人每月最高可獲5,800元固定收入,但人生會有幾多個10萬元呢?

若希望跟家人享受自主生活,建議盡早為退休財富管理作出深入規劃。

畢竟每人也有各自的背景狀況,而康宏便特意提供一站式度身建議服務,亦承諾在任何情況下均保持中立態度。除保險、貸款和資產管理外,當中亦包括近月最常談論到的「私人年金產品」,好處是入場門檻比政府公共年金更低,彈性隨即提高。誠實面對自己的需要,及早未雨綢繆,善用時間和年輕本錢,退休不一定是65歲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