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標誌名稱眾說紛紜 官方考證正名:「馬超龍雀」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旅遊局以一匹腳踏飛鳥的天馬為官方「中國旅遊」標誌,不過如何稱呼這一標誌,坊間眾說紛紜: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天馬、飛馬、銅鷫鸘馬,甚至連黨政機關亦對此有不同稱謂,最近(5月20日)官方新華社便就此討論。
新華社介紹,標誌原型是一座青銅雕像,為1960年代末出土于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經國家旅遊局比較和研究多種方案,最終於1983選定以此雕像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中國旅遊標誌「天馬」名字眾說紛紜,官方新華社考證「正名」。(視覺中國)

目前文物部門多稱為「銅奔馬」,旅遊部門一般沿用社會慣用的「馬踏飛燕」稱謂,但新華社指「正確」名稱應為「馬超龍雀」。其命名學者牛龍菲稱,他根據西漢張衡《東京賦》「天馬半漢,龍雀蟠蜿」的文獻資料,將其命名為「超越風神龍雀之行空天馬」,簡稱「天馬龍雀」或「馬超龍雀」,意為行空天馬漫步神游星漢銀河,風神龍雀蟠蜿蜷曲回首驚視。

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國美術辭典》裡,收錄了「馬超龍雀」主詞條,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

曾命名為「馬踏飛燕」及「奔馬」

然而,當初確有考古界人士稱該銅像為「馬踏飛燕」及「奔馬」,但之後才修正命名。例如1982年第2期《考古與文物》發表的論文《雷台東漢墓的車馬組合和墓主人初探》中,作者初師賓、張朋川專門在「附注4」中說明:

雷台銅奔馬問世後,最初稱「馬踏飛燕」,後經筆者改訂為「奔馬」。但其步法為同側二足一齊進退,兩側交替,馴馬術稱之為「對側步」,與通常所謂「飛奔」不同。稱「奔」不甚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