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係有屁用】碩士生論文研究「屁」獲優 放屁如何變社會忌諱?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近日在內地,關於「碩士畢業論文研究屁」成為微博熱搜,這源於一篇題為《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的碩士畢業論文。據悉,該論文寫於2007年,作者是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在職碩士高建偉。當時高建偉不僅憑藉這篇論文通過碩士論文答辯,還被評為「優秀」。
該論文在網上流傳引發熱議。有網友嘲諷:寒窗苦讀那麼多年,還真是研究了個「屁」。也有網友讀後評論稱,看似無意義的被嗤之以鼻的事物,「深究起來,是嚴肅的事。」

《關於屁的社會學研究》論文封面及目錄。(網上圖片)

論文作者從社會學角度分析「屁」行為

據內媒《澎湃新聞》報道,高建偉在其論文寫道,「屁」不僅是一種生理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關係對應。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研究,他指出,無論是在西方文化還是在東方文化中,「屁」是作為一種社會忌諱而存在的,這種忌諱不僅彌散於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廣泛地存在於教育、禮俗、習慣、道德甚至法律領域之中。

高建偉又從社會發生學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屁行為及現象如何從一種生理行為轉化為一種社會忌諱的過程,從中揭示這個運作過程的複雜機制。他認為這個過程來源於權力運作的詭異特性,即兩面性、依附性和公共性。並且接著探討了「無所忌諱」的屁行為及現象,認為這種現象本質上反映了屁行為及現象的忌諱存在形態,並與權力運作的詭異特性相聯。

放屁行為出現在成人、非親密群體、公共場合、嚴肅性場合時,會被以譴責或禁止。(資料圖片)

人類關於放屁行為的歷史

內媒《中國青年報》翻查資料稱,其實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所有人共同勞作均分食物,放屁幾乎是最普通不過的生理現象,個體和群體之間沒有明顯差異。但隨著社會差異的出現,可供富人選擇的食物種類增多,烹飪的食物更好消化。而窮人的食物裏,穀類和含澱粉類食物占比較大,這些食物最容易在腹內產生大量氣體。且受限於工作環境和性質,窮人的用餐環境和進食習慣沒有富人那麼精緻。

因此有研究認為,由於屁的形成與攝入食物和進食方式緊密相關,放屁成為更普遍發生於窮人中的行為,被貼上否定性的道德標籤。不放屁是上流社會的禮儀。

關於放屁行為的約束,也曾鬧出過不少笑話。而在西元41年,克勞狄烏斯登上羅馬王位時,聽說有人過於注重禮儀而忍屁,影響健康,於是頒布一項法令,將飯桌上宴席上的「不速之氣」,不論有聲還是無聲,都合法化。

但到了18世紀,與屁有關的各種基於「文明」的規訓開始出現:放屁成了一種「病」,科學家費盡心機要治愈屁症;在宗教場合,放屁是對神的大不敬;文藝界在各種作品中揶揄放屁行為,將有關屁的言語與粗俗聯繫在一起。慢慢地,放屁行為被限制於特定的群體和空間中。

淘寶上一度驚現有「一瓶屁、女神的屁」賣。(網絡圖片)

女神不會放屁淘寶有得賣

不過到了到21世紀,以社會成員飲食差異為前提條件的忌諱日趨式微,大家很難再以「特別能放屁」的標準來區別社會等級。最多只會開玩笑說句「女神不會放屁,放的都是仙氣。」

惟放屁話題不再成為禁忌後,比起寫一篇「研究屁」論文更令人大開眼界的是,在內地網購平台上居然可以買到「屁」。早在2016年,有人就發現淘寶在賣「女神的屁」,甚至標明「松子味」、「杏仁味」,而且還真的有人買,評論可以看到「東西很棒完全沒的說」、「肥腸(非常)好聞」等感想。不過目前在淘寶上,已經找不到相關商品。

而標註為「整蠱臭包驚嚇包」、「抖音同款臭包」的「臭屁彈」商品則是在網購平台上大受歡迎。據介紹,弄破袋內的水包,臭屁彈就會爆破,臭味瀰漫。

淘寶平台上有「臭屁袋」賣,有人專門用來整蠱朋友。(網上圖片)

網民意見兩極   教授:關鍵在於態度端正

回到這篇被評為優秀的「屁」論文,到底是嘩眾取寵還是創新研究?其實在微博上,有不少網民大讚論文非常貼地,「屁是一個內容豐富的話題,有歷史文化傳統,唯一的不足是談屁不太雅,但『屁』確實與我們生活、文化息息相關,研究一下也未嘗不可。另外,也說明學術自由、真實、客觀,總比『格式化、假、大、空』好。」也有人認為題目夠搶眼,「客觀來講,研究角度相當刁鑽,題目首先就創新了,有吸引力。無所忌諱的屁,這應該是概念創新了。」

不過也有網民指這樣的論文很可笑,毫無意義,只是一種低級趣味的選題,「不是我沒文化,就想問問拉屎放屁有啥研究的?一點都不求真務實。」而對於論文只有30頁的情況,也有人猜測這麼短的篇幅,字數會不會不夠,並還建議查一下,「30頁的碩士論文,感覺不到3萬字。」「篇幅太短了,字數不夠吧。」

中國學術期刊平台「知網」收錄了這篇研究「屁」的論文。(網絡圖片)

實際上,早在2015年,這篇論文就曾引發輿論關注,作者高建偉的導師、華中師範大學大學教授李亞雄當時接受媒體採訪時稱,「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挖掘,沒必要總去重複一些意義不大的選題,一些看上去另類或小眾的選題往往更值得思考,也會有更多有意思的發現。」

此外,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鄭作彧認為,論文能否寫好,關鍵在於態度是否端正。在他看來,就算選題高大上,但態度不行,一樣白費心機;相反,如果學術態度端正,題目再怎麼光怪陸離,也一樣可以講成經典。

《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論文也一度引起熱議。(網絡圖片)

事實上,近年來因選題獨特而受到大眾關注的論文不少。此前,《烏有之貓:雲吸貓迷群的認同與幻想》、《八角茴香對鹵雞肉揮發性風味的影響極其作用機制》、《石頭剪刀布博弈中的社會循環與條件響應》、《當人們在烤麵包裡看到耶穌基督的臉的時候,大腦內會有何種反應》和《行長的面部寬高比影響銀行績效的路徑研究》等論文,都曾引發公眾興趣。

(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ETtoday新聞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