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嘗糞憂心」「為母埋兒」惹反感  北京廿四孝石雕捱批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北京市黨委宣傳部下屬的《北京晚報》,近日發文點名批評位於北京朝陽區高碑店村「孝悌園」的一組廿四孝主題石雕,認為原封不動照搬「嘗糞憂心」「為母埋兒」「恣蚊飽血」等內容宣傳孝道,不合常理又不合時宜。

雕塑的底部,寫著要教育村民「以孝為天」。(網絡圖片)

據悉,「孝悌園」早於2011年8月落成,園內放置了24座傳統《廿四孝》石雕,高度還原各個故事場景。在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這樣一句話:為了教育村民「以孝為天」,特製24孝以教後人。

庚黔婁任官不到十天,忽然心驚流汗,於是辭官回鄉,發現自己父親已經病了兩天。醫生對庚黔婁說:「要知道令尊病情的嚴重程度,只需嚐嚐他的糞便就可以了。糞便苦的話,意味令尊病況樂觀。」庚黔婁便按照醫生的話去做,發現父親糞便呈甜味,感到非常憂心。到了晚上,庚黔婁跪拜北斗星,求上天讓他用自己生命代替父親去死。
《二十四孝》「嘗糞憂心」故事
「恣蚊飽血」故事:晉代吳猛八歲時因為家貧沒有蚊帳,他擔心父親被蚊蟲叮咬,便守候在父親床邊,聽任蚊蟲吸自己的血。在雕塑中,吳猛身上爬滿了蚊蟲。(網絡圖片)

北京市民:原封不動宣傳是「懶政」

《北京晚報》在24日報道稱,市民對於這樣的「教育」並不認同。有帶著女兒到附近遊玩的父親認為,豎立這些雕塑是為了弘揚孝道,出發點是好的,但背後的故事卻不能細琢磨。「許多故事也就是當故事聽聽,現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會去模仿。就說『恣蚊飽血』,點蚊香就好了,誰也不會拿自己去餵蚊子。」在景區負責保潔工作的劉女士對「為母埋兒」的故事也感到無法理解,她說 「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吃多少東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糧食呢?」

北京市的社區和街頭,都有廿四孝故事得宣傳欄。(網絡圖片)

除了「孝悌園」受到質疑外,《北京晚報》也指出,市內有不少社區和街頭,都不加選擇地把廿四孝故事搬出來「教育」大眾。例如在望京文化廣場,有一面繪有廿四孝圖的文化牆。每個典故都以水墨畫的形式呈現在市民面前。雖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著生動的彩圖,其中的內容一目了然。

《北京晚報》引述家長稱,「時代不同了,這些內容對現代人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指導意義了,甚至已經失去了參照的價值。」還有人認為,如果原封不動地把廿四孝搬到宣傳欄裡,其實是一種「懶政」。不但起不到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人們的反感。

不過現場也有退休教師反駁,「雖然傳統的廿四孝借鑒意義不太大,但起碼說明中國人的孝道是從古代傳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新廿四孝宣傳圖。(網絡圖片)

廿四孝」呼之欲出

報道稱,其實一些社區也意識到廿四孝存在的爭議,開始思考如何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內容。有屋苑外牆上就已經設置了一組「新廿四孝圖」,沒有艱深晦澀的引經據典,也沒有大道理,更像是來自朋友的建議。

而在高碑店村的廿四孝雕塑西側,其實也豎起了一組新雕塑,展現了「常回家看看」、「帶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溫馨的生活場景。有自身養老文化研究專家也認為,新孝道應該是尊重人權的,提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人人都能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