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言彈語談手槍】從仿製到創新 新中國的手槍之路

撰文:塗柏鏗
出版:更新:

若對中共的抗日戰史略有涉獵的話,便能知道從事敵後遊擊的戰士們最缺的不是士氣,往往是充足的彈藥供應,因此常得自敵人手中繳獲。這種窘境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仍沒改變多少,不少人對1949年首次閲兵典禮上持着「萬國造」武器的解放軍,想必印象深刻。畢竟對當時的中國而言,工業科技落後、經濟困頓,又經過連年戰亂,即使想製造一把輕巧便利的手槍都嫌困難。

這種狀況在韓戰時,開始有了轉機。為了統一武器制式,也減少後勤壓力,中國於1951年仿製蘇聯7.62毫米TT30/33 式託卡列夫手槍,是為51式手槍,成為新中國的第一款國產軍用手槍。不過由於缺乏圖紙數據,對託卡列夫手槍的仿製是徑以實物測繪定型,故免不了會有些缺陷。因此隨後中國積極聘請蘇聯專家與引入原始圖紙,以及生產設備,在改進51式手槍的瑕疵後,成功於1954年造出54式手槍,並大批量列裝於部隊。儘管該款手槍具有手感沉重、易卡殼等缺點,但由於初速快、穿透力強,使得54式手槍於解放軍部隊服役長達60年以上。迄今為止,仍有部分警察配裝54式手槍,可見該款手槍的效能。

到了1960年中蘇決裂後,來自蘇聯的技術支持與專家悉數斷絕,因此中國自研自制武器的需求頓時變得緊迫起來。譬如64式手槍便是於1960年研製、1964年正式定型的首款完全國產化軍用手槍,發射的一樣是7.62毫米子彈,且具有手動保險、到位保險、自動保險、射擊保險等機構,使用上較為安全。

此外,該時期中國還特意研發供特工與部隊偵查人員使用的特種手槍,如1956年研製、1967年定型、1969年才生產的67式微聲手槍。研發微聲手槍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儘可能消除槍響與槍口餘煙、以及研製專屬的微聲子彈,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着實有不小挑戰。當67式微聲手槍成功生產後,其具有手動與半自動兩種操作方式,尺寸小、消音結構與槍管緊密結合、射擊精度又佳,因此也在解放軍內服役近40年,甚至出口到越南,成為越軍襲擊美軍時的利器。

67式微聲手槍,是中國首款自制特種用手槍。(搜狐網)

有了自制64式手槍與67式微聲手槍的經驗後,中國又緊接着於1976年展開新型自衛手槍的研發,該任務落到了濟南軍區軍械工廠的頭上。1981年,新型手槍開始正式生產,是為77式手槍。77式手槍可沿用64式手槍的7.62毫米子彈,體積小、質量輕,同時還有單手上膛的裝填機構,屬於使用方便的輕巧武器。也因77式手槍的這些長處,令中國於90年代生產眾多改用9毫米帕拉貝魯姆(Parabellum)子彈的77式手槍衍生型號,專供出口之用,替中國經濟貢獻了部份外匯。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曾出於反劫機的目的,還研發過一款「高空衛士」84式手槍。由於從前兩岸軍事對峙嚴重,雙方都有部分人員駕機「投誠」或「起義」,因此中國兵器工業第208研究所於1981年受命研發反劫機輕武器。而1983年6月中國民航296號航班遭劫持到韓國春川美軍基地的事件,不僅震動了大陸、台灣、韓國三方高層,更加快中共於客機上配置安保人員與武器的需求。否則光憑赤手空拳的機組人員與乘客,想反制劫機犯根本是天方夜譚。

反劫機用手槍的特性,不只得體積小、便於隱藏,且子彈殺傷力得控制於既能有效殺傷歹徒、但又不可擊破機艙的範圍內,故頗難拿捏。曾負責「高空衛士」項目研發的負責人楊金耀回憶稱,當時波音747(Boeing 747)、伊爾18(Ilyushin Il-18)、伊爾62(Ilyushin Il-62)、霍克薛利三叉戟(Hawker Siddeley Trident)等型號、製造商、性能各異的客機,其結構有關數據都被拿來鑽研,並特別製作內側為0.6毫米人造革、中間兩層5毫米厚隔音棉、外側1毫米厚鋁合金板的三層式標準靶,用以模擬機艙壁,模擬機窗的標準靶則以兩層有機玻璃製成。至於人體靶,則用厚度25.4毫米的紅松木板代替。

84式手槍的誕生,是為了配合反制劫機潮的需求。(新浪網)

為了達成既能在短距離內有效殺傷、但又不能強力到破壞飛機本身的目標,楊金耀稱他們當時準備了30多種彈頭結構方案與10多種裝填條件的試驗,最後終於成功開發出84式手槍。雖然84式手槍僅有6發彈匣容量,但已足夠高空自衛所需,還能給保鑣、偵查人員或特種作戰使用,甚至還可加工成精雕細琢的禮品贈送給外賓,實為可靠性與觀賞性兼具的良品。

而92式手槍的出世,不僅替換了使用幾十年的54式手槍,也象徵中國工藝水平的艱難進步,其1987年開始論證,1994年正式研製,到了1998年才定型。在這漫長的研發過程,既有該採小口徑或大口徑的爭論,也有缺乏計算機仿真外型的難點。設計師王家勇曾表示,當時他們還得請木工師傅雕刻模型,再以該把木頭槍為基礎着手試驗改良。加上中共要求92式手槍得特地通過揚塵與浸河水試驗,藉以令該手槍能在任何惡劣環境下使用,故加深了研製難度,也因此在生產後獲得好評。待至2006年,中國又改良92式手槍的精度與壽限,推出NP42式9毫米手槍用於外銷,可見其性能的成熟。

因此甭看手槍似乎體積微小、製造難度不高,但其研發過程可不輸給其他重武器,自仿製到國產的過程,就像新中國篳路藍縷的復興之途一樣艱辛。所以從仿製蘇聯武器再到完全自制並外銷的這段歷史,實代表中國經濟、科研與工業化水平提升的縮影。對比八路軍抗日時以獲得「盒子炮」(德國毛瑟兵工廠於1896年推出的C96手槍)為喜的窘迫歲月,今日中國軍工體系的完備,實教人不勝感歎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