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中醫」改名「台醫」或「漢醫」 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的錯與亂

撰文:司馬台
出版:更新:

台灣立法院長游錫堃7月5日出席「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大會」開幕式,表示「中醫」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叫「漢醫」,傳到越南叫「東醫」,倡議「中醫、中藥」可以改稱「台醫、台藥」,又稱「中醫」的名稱只有百年左右,「如果覺得台醫、台藥不夠好,叫漢醫、漢藥也無所謂」。

游錫堃的改名倡議引發議論,他7月7日接受電台節目專訪時表示,他的倡議是民主社會的多元主張之一,供社會大眾討論,但強調「不是優先議題」。簡言之,游錫堃在「中醫改名」倡議引發爭議後已經「示弱」。不過,從游錫堃輕率的拿韓國、日本及越南舉例倡議「中醫」改名,甚至只求「去中國」,稱「漢醫」也可以,卻可以從中觀察到「獨派」為了與「中國」切割的不求甚解與無所不用其極。

台灣立法院院長游錫堃倡議「中醫、中藥」可以改稱「台醫、台藥」,引發議論。(中央社)

首先,必須先指出來,韓國之所以會將「漢醫」改稱「韓醫」,除了少數極端民族主義者認為「中醫」源於「韓醫」,更多是「漢醫」傳到韓國後,韓國結合其傳統醫學,自主發展出一套有別於傳統中醫五行的「四象醫學」理論,雖然如此,改稱「韓醫」仍引發不少「剽竊」爭議。日本、越南稱「中醫」為「漢醫」、「東醫」,則是相對於其傳統「和醫」、「南醫」及西方傳進的「西醫」進行區別。

中醫淵遠流長,傳到韓國叫「韓醫」、傳到日本叫「漢醫」,傳到越南叫「東醫」。(新華社)

游錫堃倡議「中醫」改「台醫」,雖然類舉「韓醫」、「漢醫」、「東醫」為例,很明顯的是去脈絡化後的操作,因為台灣的「中醫」既沒有像「韓醫」一般發展出一套醫學理論及運用台灣特有草藥治療的藥方,真要有資格稱之為「台醫」的,恐怕只有台灣原住民傳統用來治病的那一套理論有資格吧。

游錫堃顯然也知道其中的「不足」,退而求其次稱叫「漢醫」也無所謂,只求「去中國」,更見其錯亂。

一直以來,「獨派」為了建構「台灣民族」,除了以「共同體」(community)概念、共有價值觀與「中華民族」切割外,也一直努力從「血緣」方面尋找「科學證據」,證明「閩南人」、「客家人」的血緣與「南方民族」更近,與來自北方的「漢民族」有所不同,又以「只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的「歷史事實」,證明多數「台灣人」都有「原住民」血統,極力撇清「漢民族」在文化、血緣與台灣人的牽連。

近日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高閔琳在Facebook上與網民爭論時表示,「你知道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份子嗎?」(網絡圖片)

在這個脈絡下,民進黨從各個層面極力切割與「漢民族」有關的一切,包括高中課綱「去文言文」、「中國史納入東亞史」及各式各樣措施,乃至於近期有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稱「屈原是楚國人,不是中國人」、「屈原是楚獨」等荒謬言論,其實源頭皆是將「漢民族」侷限在「中原」,甚至解構整個中國史,以利其推展各種「漢族非我族」論述,台灣至今紊亂的族群及文化認同,可說都是根源於此。

游錫堃倡議「中醫」改名,雖然他已經「示弱」,意圖平息爭議,但他若真要倡議改名「台醫」,還是要做些「硬功夫」。要不就是循「韓醫」途徑,找到一群有志於此的「中醫師」,自主發展出一套理論,結合台灣在地生產藥材生產「台藥」,扎扎實實的做研究、寫藥典,假以時日,發展出台灣「在地特色」後,或有可能有改稱「台醫」的那一天。

另一個方式就是循日本、越南模式,好好將原住民治病方法及藥材進行科學整理,使其真正變成眾人認可的「台灣傳統醫學」,屆時將「中醫」視為「漢民族」傳進台灣的「漢醫」,也就有理可循、名正言順。

不過,顯然游錫堃只是單純的想要將台灣現存百分百傳自中國大陸的「中醫」視為「外來品」,並不想扎扎實實的發展「台醫」,甚至為了「去中國」,連「獨派」切割唯恐不及的「漢文化」都可以成為「台灣」的替代選項,豈不令人感到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