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廣東近岸博弈 暴露解放軍難以擺脫「內線作戰」劣勢

撰文:范曉鵬
出版:更新:

7月8日早上5時,美軍偵查機再度對中國大陸廣東沿海進行抵近偵查。這是繼7月7日晚22時、7月8日凌晨3時之後,美軍不到24小時內第三次做出這一動作。事實上,自6月21日開始,美軍偵察機持續近一個月密集出現在中國東南沿海,尤其是南海上空。

EP-3偵察機等美軍戰機近年頻繁「造訪」中國東南沿海,最近7月8日的一次逼近廣東沿海距離僅95.7公里。(鼎盛軍事)

根據中國智庫機構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南海態勢感知計劃」(SCS Probing Initiative)披露的信息,7月8日早上5時最新的一次抵近偵查是美軍一架EP-3偵察機。當時,這架電子偵察機穿過台灣南部與菲律賓巴丹群島之間的巴士海峽,然後自南向北沿着台海中線飛行,然後折向西南,抵近廣東沿海,而且距離比7月7日的60海里(約111公里)更近,僅有51.68海里(約95.7公里);當然,較2018年4月24日美軍兩架重型轟炸機B-52H對廣東沿海的抵近距離(250公里)相比,可見美軍在區域遏制上的「步步緊逼」姿態。

美軍近期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動作不止這些。

當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在7月1日至5日於西沙海域展開軍事訓練之時,美軍雙航母編隊「列根」號和「尼米茲」號在7月3日前後在結束菲律賓海的演習後紛紛進入南海,進行了包括艦載機起降等內容在內的科目演練。據稱,4月16日飛離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結束10餘年常態部署的B-52H在演習期間從美國本土重返印太,參與南海演習,其目的即在於演練在第一第二島鏈的美軍基地遭遇破壞後,B-52H的臨戰狀態、快速反應和奔襲能力。

美國航母「列根」號。(網絡圖片)

對於南海的動作,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聲明稱,演習是為了「在一個迅速發展變化的作戰區域」加強防空和遠程導彈打擊能力。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發言人喬•傑利(Joe Jeiley)中校甚至還以炫耀的口吻介紹了雙航母編隊7月4日當天的南海演習,「以無與倫比的海上力量」慶祝美國獨立日,挑釁意味十足。

美軍頻繁的軍事動作固然與中美關係的持續惡化和全面「冷戰」走勢有關。在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白宮和國防部的幾份報吿已明確將中國列為軍事上的挑戰者。2018年5月30日,成立71年的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突然更名為「美軍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而僅僅在宣布這一消息的一週前,中國被美國以中國在南海搞軍事擴張為由將中國排除出當年由美國主導的2018年環太平洋軍演。亞太軍事態勢已發生質變。

事實上,經過十餘年美國在環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和戰略策略調整,美軍的確在克服軍費不足的困難後將戰略的天平移至這一地區。

而中國軍方在反思1980年代至1990年代經驗,並痛定思痛在軍事現代化尤其是武器裝備現代化持續發力,如今已經建立相當完備的戰備能力建設,近年中國軍事的成長和中國解放軍邁向深藍的大膽動作在以前可能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在強大的軍事後盾支撐下,2013年中國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2015年華陽、赤瓜、渚碧、永暑和美濟燈塔陸續建成發光並投入使用,2017年首個海外軍事基地駐吉布提保障基地成立……中國不斷通過軍事動作「恢復」其傳統的版圖甚至生存的控制力或者影響力,且範圍已經不再侷限於四個近海。

南海華陽礁照片,照片中可見中國方面已經建立起大量設施。(網絡圖片)

但是,這就造成了一個直接的結果——中美必然發生戰略衝撞。美國試圖對中國進行有效遏制,最好是迫使中國將活動範圍收縮在近海一線;而中國則要向打開通往廣闊世界的大門併發揮影響力,就必須要衝出這一「封鎖」,不管是宗谷海峽、宮古海峽、對馬海峽還是今天中美博弈的巴士海峽方向。

但是,現實是無論中國當下如何努力去尋求突破,甚至可以穿過一系列黃金水道進入東印度洋、西北太平洋甚至地中海等水域,總體而言,在尚未恢復國家統一、邊境爭奪戰不斷的背景下,中國必然陷入一種尷尬的不利境地——一方面無法有效拒止域外國家比如美國的軍事抵近挑釁,另一方面卻又要在南海、台灣等「後方隱患」重重之下深入遠海水域。這就造成了一個現實,其實中國仍然難以擺脱「內線作戰」,與「入侵者」較勁的被動局面。

中國的「敵人」雖然在遠海,但「攘外必先安內」還是「安內必先攘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