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評論】中美關係「壓艙石」鬆動 政策隨環境調整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特朗普日前宣布將增加從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貨物關稅後,中美兩國對峙陷入膠著狀態。如果說中國近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那麼這次中美貿易戰就是中國近年來遭遇的最大「外部壓力」。雖然李克強公開表示:「無論外部形勢如何變化,中國將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辦好自己的事。」不過根據環境作出相應政策調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作者:何亦文.時事評論員

中美關係正經歷近四十年來的重新調整,與之相隨的是中國國內政策、對外交往,包括港台問題在內的政策調整。(資料圖片)

7月11日,只有16個版面的人民日報出現了一個單獨的「文件」版,全文發表「第五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在此前一天,也就是中德領導人峰會結束當晚,諾貝爾和平獎得者劉曉波的遺孀劉霞,結束了近8年的軟禁飛抵柏林。這令人想起北京申辦奧運會、爭取美國延長對華最惠國待遇時,以「保外就醫」名義釋放多名被囚禁的政治異見人士。

2016年《第四輪中德政府磋商聯合聲明》中,有推動「『中國製造2025』與德國『工業4.0深入對接』」的表述,而這次多達71項合作內容的清單,美國深表不滿的「中國製造2025」沒有再次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中德雙邊人權對話將按照協商一致原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不間斷舉行。」

用「人權」爭取歐洲

「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是2013年李克強出任國務院總理後著力推行的一項綜合改革政策,他將其形容為「就像當年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聽起來似乎是從具體事開始,但由於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只用兩三年時間,就把長期困擾我們的吃飯問題解決了。」李克強在這個於中美貿易戰開戰前夕(6月28日)發表的講話說,「當前最大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還是來自外部。雖然世界經濟總體上復蘇向好,但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調整及其外溢效應帶來變數,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起伏,地緣政治風險上升。」

「我們不僅要吸引外資,也要留住內資。市場主體最終是會用腳來投票的。」「國家預算資金僅佔6%,大頭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而民間投資主要就是看商業機會和營商環境。」這番話無疑是在安撫民營企業家。近年來接連發生民營企業家意外身亡、被紀檢部門約談甚至鋃鐺入獄,從側面折射出民營企業的生存狀況。

目前法院正重審顧雛軍的「虛假註冊、挪用資金」案、張文中「行賄、挪用資金」案不久前獲得改判,這些都被外界視為當局向民營企業家搖動「橄欖枝」,二十年前他們成為政府的座上賓正是經濟環境不佳、眾多國企面臨生存危機的非常時刻。

中共黨媒大規模宣傳「晉江經驗」。(網上圖片)

最近官媒用頗多篇幅宣傳習近平2002年任福建省長時總結推動的「晉江經驗」。晉江市政府網站公佈的數據稱:「全市97%以上企業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創造的產值、稅收、就業崗位都在95%以上」。不過官方傳媒介紹的「晉江經驗」回避了這組資料,強調的是「發展實體晉江」、「愛拼才會贏」。

「當前,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國家預算資金僅佔6%,大頭是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投資,而民間投資主要就是看商業機會和營商環境。」李克強上月28日電視會議上的講話,印證了外界對政府投資比例下降,而且作為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投資拉動效果欠佳的推斷。「三駕馬車」另兩項內容是出口和消費。

最近外界對作為中共機關報的人民日報的某日版面出現變化頗多議論,互聯網上也有大量用隱晦詞語撰寫的「政情分析」。不過上週四(7月13日)召開的「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政治建設推進會」傳出的消息是:「帶頭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的核心地位……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不折不扣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人民日報用「帶頭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這則報導的標題,其中「集中統一」四字再次引來猜測。

特斯拉將在中國上海建廠。(路透社)

「市場換技術」政策失敗

上週五習近平等四名中共政治局常委出席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專題研究科技創新。習近平重申「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將中國政府批准寶馬汽車將其在瀋陽的合資公司的投資比例,由過去不足五成提高的75%、允許特斯拉在上海獨資建廠;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公司在海外並購高技術公司設定種種限制,表明中國過去「走出去(境外買技術)、請進來(以市場換技術)」的路徑難以走通,未來中國將把出路放在自主開發。

特朗普政府打出「台灣牌」後,解放軍「遼寧號」航母環台灣航行、轟炸機繞飛台灣,「武統」方式解決台灣問題說法甚囂塵上。習近平日前在與到訪的國民黨前主席連戰會晤時,再度強調「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推動「和平統一」。這個變化不能不說和中美貿易戰有著某種聯繫。

過去中國國際問題專家們強調中美關係是整個對外關係的重中之重,中美經濟是兩國關係的「壓艙石」。今天「壓艙石」鬆動,中美關係正經歷近四十年來的重新調整,與之相隨的是中國國內政策、對外交往,包括港台問題在內的政策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