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北大教授王逸舟:這是場持久戰 中國勿逞口舌之快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開打已近一個月,但局勢仍未有緩和跡象。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王逸舟日前接受《多維新聞》專訪時表示,貿易戰不會改變中國向好發展的趨勢,同時中國也應該借貿易戰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借此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王逸舟指出,中美處於結構性矛盾之中,未來貿易領域只是中美摩擦的一部分,如何有效管控風險,而不是讓民族主義情緒打斷中國的發展態勢是當局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王逸舟指出,中美處於結構性矛盾之中,未來貿易領域只是中美摩擦的一部分,如何有效管控風險,而不是讓民族主義情緒打斷中國的發展態勢是當局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問:目前對於中美貿易戰,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有。你對貿易戰怎麽看?

王逸舟:中美貿易戰當然會對中國造成一些損失,特別是國內一些中端企業,不過這只是一些小波折,問題不大。新世紀以來,中國快速崛起,而美國相對不景氣,才會造成現在的摩擦。現在中國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65%的貿易額都是和中國發生的。中國也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當然美國的統計口徑不一樣,其實有些貨物是從香港轉港的,有些通過美國在華企業的鏈條,這是細節。

我覺得大體上看,中國的發展一路向上,美國從原先的特別「高峰」的位置,退到「高原」,而且開始抱怨中國,開始要威脅懲罰。但是總的來看要有信心,中國處在一個往上走的位置上,不要以為(貿易戰開打)好像一片黑暗了,好像要大難臨頭了。這是我第二個判斷,大的趨勢,我覺得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中國還是在往上走。 第三個判斷,我覺得美國的貿易戰不光是打中國,美國對日本、墨西哥、加拿大、歐盟也都做出威脅的樣子,揮棒子,包括跟世界貿易組織、跟聯合國也是,總覺得吃虧的時候美國要討價還價,甚至採取一些很不講理的方式。

美國在製造業原來有強大的優勢,現在可以說是愈來愈失落,很多地方空心化,所以想扭轉這個趨勢,貿易摩擦只是一個借口,或者說只是一個開始,它要全面「收拾舊山河」。我覺得不要把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放到炭火上烤,好像兩國要對決了,兩國要撞上了,除了對抗就沒有別的東西了。實情是從全球範圍來看,我覺得中國人可以稍微安心點,很多國家現在都是美國的目標所指,只是中國可能承受大棒之下的壓力會更大一些。 所以中國還是要按世界貿易組織的一些規則,哪些要做到,哪些要堅持,要趨利弊害。哪些做得不夠,中國可以改進,而且中國可以跟其他的夥伴按照世界貿易規則去梳理一下,讓談判更有國際合法性,也能夠獲得別的國家一些認可。

而中國更需要思考的是,是怎讓美國的批評反過來形成倒逼機制,加快中國國內的某些改革,建立更加公平、自由、完善的市場體系。 現在在中國國內,國家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的掌控力還是比較大的,很多時候跟國際上的通用的一些規則,確實是不完全一樣的,對此我們要看哪些是中國需做出適當調整,是微調還是大幅調整需要具體判斷;又有哪些對中國自己發展來說是有利的,要繼續堅持。

所以中國現在還是要盡量減少貿易摩擦的力度,儘可能有理、有利、有節地去減少一些可能的損失,同時加快國內的改革。看待現在的貿易摩擦的時候,中國還是繼續要跟世界接軌,繼續改革開放,不因一事一時的浮雲而遮蔽自己的眼睛。中國這些年成功的改革開放經驗,要繼續做下去,不要一時民族主義情緒泛濫,逞一時口舌之快,或者圖一時的手癢過癮,最終會犧牲掉一些重大發展機遇,犧牲掉中國與外部世界良性磨合的前景。

王逸舟認為,特朗普政府所掀起的中美貿易戰對中國而言只是一些小波折,問題不大。(資料圖片/路透社)

問:中美貿易戰會是一場持久戰嗎?    

王逸舟:我的基本判斷是會,中國和美國也好,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也好,目前所出現的關係摩擦是結構性的。隨着中國從一個比較邊緣的角色開始進入中心舞台,從世界第六、第七的GDP體量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種磨合會愈來愈多,此起彼伏。今天是貿易問題,明天可能是南海問題、台灣問題,後天可能在外太空、極地,包括未來中國在非洲、拉美也要面對更多的麻煩。

說到底,外交就是如何在複雜、多變,充滿無限的各自利益分歧的情況下,實現某種互聯共贏,不是讓某一家的利益最大化,而是形成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這就是外交。而外交史上有太多糟糕的例子,就是兩邊都繃着,互不相讓,然後某一方開始動手,實際上最後的結果是「雙敗」,「雙敗」對大國,特別是對大國周邊的國家,包括對整個世界,都會產生非常糟的影響。

問:很多學者傾向於從中美關係新的戰略定位上來看貿易戰的問題,認為並不是中國「不動手」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且美國非要同中國博弈。

王逸舟:就像我剛才說的,中國從原來第五、第六位的經濟大國、軍事大國,開始進入軍費開支第二大國、經濟體量第二大國,隨之而來的是結構性矛盾,所以這種摩擦勢必增加,而且是從傳統低邊疆向高邊疆拓展。

如何做到有效管控危機,讓矛盾得到緩解?這就是大國戰略的重要性,有時候該出手就出手,有時候該忍讓就忍讓,最後能夠保證在總體的利益不受大的損害的前提下,局部的損失是可以接受的,或者妥協可以確認,這是一個過程。其實總的來看,這幾十年中國人在國際秩序的摩擦中,還是贏得比較多,還是受益全球化最明顯的一個,我不太相信中國現在一下子就開始要「掉下去」了,我覺得中國可能還會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往上走的過程,至少我現在沒有那麼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