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總編:中國科技界創新能力低 主因是缺乏科學精神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早前在很多內地媒體都鼓吹「厲害了我的國」之時,由中國科技部主管的《科技日報》指出「真的厲害了嗎?不一定」,其後發表了多篇報道分析「為甚麼說還有很大差距」。總編輯劉亞東6月在一場演講中,炮轟一些輿論誇大中國成就,所謂中國「新四大發明」「全面趕超」美國等論調,「忽悠」領導與公眾。有評論大讚他「大膽」、「健康力量」。
劉亞東12日在一個論壇上直言,中國科技界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都乏善可陳,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科學精神。可說是在一片讚揚吹噓聲中的少數冷靜。

8月12日上午,科技日報社總編輯劉亞東應邀在「2018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做了題為「用科學精神引領創新」的主旨演講。

他指出科學不能只理解為知識,還應包括有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統領,是體現在科學知識中的思想和理念。劉亞東表示,中國科技界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都乏善可陳,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科學精神。且不只在科技界,中國全社會的情況亦一樣,例如與健康有關的謠言層出不窮,以致《科技日報》每月底有一整版專門用作闢謠亦不敷應用,「公眾寧願盲從某些『名嘴』關於敏感問題的臆斷,而不願尋找和相信科學的答案。」

劉亞東表示,中國科技界的原始創新能力低下、基礎研究薄弱,重大理論突破和原創引領性成果都乏善可陳,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科學精神。(視覺中國)

劉亞東認為,科學精神包括有批判質疑,求真務實,不懈探索,勇於創新、寬容失敗等,但不一定會與科學成果或科學家劃上等號,「是一種基本的精神狀態和思維方式,一方面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是科學家在科學領域內取得成功的保證,另一方面又會逐漸地滲入公眾的意識深層。」

劉亞東指,科學和技術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兩者的目標任務、途徑手段皆有不同,管理方法亦不會一樣,不能用管理科學研究的辦法管理技術開發,又或者用管理技術開發的辦法管理科學研究。技術是生產力,但科學卻不一定。事實上科學發現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例證,在歷史上亦不常見。很多科學研究是為了揭示自然規律、探索自然奧秘,並非以促進生產力為目的,亦不可能轉化成生產力,促進生產力只是科學發展的一種衍生,「如果只是從生產力的視角審視科學,那是對科學的矮化。」

劉亞東指促進生產力只是科學發展的一種衍生。(視覺中國)

劉亞東又以歐洲啟蒙運動作為例子,指出就是科學隨之興起後,直接推動歐洲國家從宗教神權社會轉型為世俗社會,開啟近400年的現代化歷程。劉亞東最後認為,弘揚科學精神絕不僅是科學的內部事務,更關乎中國國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今時今日的中國人應該超越對「科學」功利化的膚淺理解,且在科學精神指引下的創新活動,才是富有活力和充滿希望。

(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