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中國近百年奮鬥的重大成果 提升自己進入高科技競爭層次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周一(13日)轉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袁嵐峰的文章,討論中美貿易戰引發的其中一焦點,即對中國科技實力的認知問題。除了談及不少人在認知中國的科技實力時出現的問題外,亦有說明當今世界科技格局的具體情況,以及解釋何謂中國科技發展的真正成果。

文章指傳統的世界科技產業競爭共分四類,第一類是由美國佔據壟斷地位,例如芯片和操作系統一硬一軟兩大產業。(視覺中國)

文章表示,傳統的世界科技產業競爭共分四類,第一類是由美國佔據壟斷地位,例如芯片和操作系統一硬一軟兩大產業;第二類是多國競爭,中國在此類中是一個重要跟隨者,例如機械、石油、航運、飛機、手機等產業;第三類仍然是多國競爭,但中國是作為領先者,例如有通訊、高鐵、港口機械、民用無人機、數碼安防等。至於第四類就是「雙頭格局」,一般是中國和美國遠遠高於其他國家,例如有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文章又指,事實上還有一類,此類是由中國開創,例子更只有一個,就是量子保密通訊,其是人類已知的最安全的保密傳輸方法。

中國在25年前仍有「糧票」。(網上圖片)

文章認為,要理解中國的科技實力和成果,首先要從歷史的發展去探討。例如中國在25年前有一種東西叫「糧票」、中國在21世紀初最常見的評論是「中國全靠山寨」、中國在2008年時曾有一篇熱門文章《2020年,中國將會是一個非常窮的國家》被很多媒體轉載,甚至曾被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在書中批評中國無法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

文章指出,疏理後這些歷史事實後就會發現,其實中國人現在擔心的已不再是吃不飽飯,亦不再是沒有足夠的原材料出口,更不再是中國人不會創新,而是中國的芯片不如美國,「這已經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進步了!」文章直言,事實上當一個國家進入高科技的競爭時,在某意義上就已經獲得勝利。因為科技競爭是正和博弈,沒有傳統意義的「失敗者」,所有參與者都會從科技進步中獲得好處,「科技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而且是全人類最偉大的事業。」

德國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如今卻是科技非常發達和富裕的國家。(視覺中國)

文章最後表明,當一個國家成為以科技為基礎的工業國,「那麼它再怎麼都不會太差」。以意大利和德國為例,前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後者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但如今兩者皆是科技非常發達和富裕的國家,甚至基本上在19世紀時已是工業國的國家,如今都有不錯的發展,「因為她們仍然是科技先進的工業國」。而工業國跟農業國有本質上的區別,就是科技能帶來無限的增長可能,但農業的增長空間則十分有限,「在這個意義上,中國近百年來不懈奮鬥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把自己提升到了高科技競爭的層次。」

(俠客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