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中國獨立紀錄片:官方、民意雙絕緣 香港終成棲息地

撰文:張心怡
出版:更新:

《1997年以來的中國獨立紀錄片展映「決絕」》現正於油麻地藝術館碧波押展映。所謂獨立紀錄片,長久以來與敏感、禁片掛鉤,但在醉心創作的導演們眼中,「獨立」只是不僅要與官方語境、亦要與輿論民意割離。
策展人聞海曾多次在香港舉辦放映會,最令他沉迷此間的,當是一個自由的公民社會裡與觀眾交流時思想的碰撞。

超人類學教授于碩長時間關注中國獨立紀錄片。(Davis Dreiska攝)

中國語境下的「獨立紀錄片」

剛剛與香港理工大學結束任教合約的超人類學教授于碩,一直關注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她稱,「獨立紀錄片」有著相當程度的「中國化」意味。不同於西方語境下的「獨立」,製片們只是在商業電影體系外,以影像的手段關注現實題材。解決了資金、發行渠道的問題,他們並沒有太沉重的負擔。

但在中國,似乎提及「獨立紀錄片」,受眾都會聯想到敏感的、官方排斥的、有反抗意味的。縱覽「決絕」的50部展片,不乏記錄集體維權運動、呼籲新聞自由、回顧文革的題材。

延伸閱讀:【有片】97後獨立紀錄片展:見證中國導演脫離官方的「決絕」

「決絕」放映時,策展人聞海都會拿著手機與導演視頻連線,觀眾就可以與導演交流。(Davis Dreiska攝)

「決絕」策展人聞海,也是紀錄片導演,他的《我們》曾獲威尼斯電影節特別提及獎。他認為,獨立紀錄片導演不能與反對派劃等號,很多導演是沒有既定的政治立場,他們只是關注某一話題,有自己的困惑,想撇開官方表述,自己尋找一個答案。

聞海以另一知名導演艾未未的《平安樂清》為例,該片關注浙江一個突遭橫禍的村幹部的死亡。當時官方沒有說明、沒有報道,艾未未的團隊好像調查記者一樣深入當地,只是為了解決對案件細節的困惑。正是官媒的缺位,成就《平安樂清》。

他回顧90年代在內地進行拍攝創作,一切都需要官方許可,個人無法接觸到拍攝器材、膠卷,甚至洗膠卷也要官方頒發的證明,洗片場才會接收你的膠卷。聞海形容,在彼時想獨立創作的個人「太痛苦了」,「不可能進行的」。所以中國紀錄片走上「獨立」之路,實際上是導演追求在無干涉的條件下,進行自我表達、自我關注的自由之路。

何謂獨立 何謂記錄者 何謂公共知識分子

勞工維權者蔡崇國曾來觀看過幾場「決絕」的放映。他形容獨立紀錄片的「獨立」,意涵不僅是要脫離官方傳播平台和意識形態,亦要與「為反而反」的反對派乃至大眾輿論切割。「獨立於反對派,獨立於大眾、新聞、輿論,還有時尚」,蔡崇國認為獨立的記錄者當如法國思想家雷蒙·阿隆,與左派右派雙切割。

蔡崇國的觀點與以藝術手段記錄的導演們有不謀而合的地方。在採訪中,聞海時不時會透露出一個專注的藝術家的單純,官方的排斥和受眾的同情,似乎令他們有些手足無措。

醉心創作的導演們眼中,「獨立」只是不僅要與官方語境、亦要與輿論民意割離。(Davis Dreiska攝)

聞海也會強調,一個人要有政治觀點是一件很難的事,要有大量的閱讀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立場,這類人進行思想宣揚,是公共知識分子。而獨立紀錄片導演「並沒有那麼厲害」,他們只是一群影像愛好者,以一種存在於工業電影體系之外的形式註釋這個世界。

官方對某一事件有他的表述,我們有我們的表述,大家都放在一起看看,觀眾很聰明的,觀眾自己判斷。
聞海

聞海直言認為官方、尤其是基層政府「很蠢的」,把獨立紀錄片當作社會運動的一部分,「恐懼地、野蠻地把一切獨立紀錄片都『強拆』了,但在中國你禁什麼,火什麼啊。」

聞海拿著手機,讓導演與觀眾通過視像通訊交流。(Davis Dreiska攝)

在香港 導演都有收穫:「咦?!還可以這樣想!」

當論及目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生存空間,導演們已經失去了在內地放映的機會,小眾的話題、沉悶的印象也令台灣、香港的觀眾止步。碧波押裡的放映會有時只有了了數十人,但聞海常說「很好了,很成功了」。

聞海等獨立紀錄片導演們也曾試過在內地舉行放映會,但曾經興旺一時的北京宋莊影展、南京獨立影展都在官方擠壓下逐漸沒落。即使能成功舉行,導演與到場觀眾也好似「猜謎語」一樣交流。

碧波押空間有限,來的觀眾也常常只有數十人。(Davis Dreiska攝)

或許也正是因此,在香港這個尚自由的空間,聞海很容易滿足,有時更會感到驚喜。「跟香港觀眾交流,很多時候會給我很不一樣的刺激,他們的視角、他們的考慮,的確是跟我們不一樣的。」

聞海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展映過導演王兵的《瘋愛》,邀請香港精神科醫護人員觀看這部關注精神病人的片子。有觀眾提出對精神病患者私隱的提問,令他們反思。

導演林鑫《傳道人》在港放映時,神學院院長是嘉寶,在座亦不乏教徒。因此來自於藝術群體外、專業群體內的發言,也會令聞海有吸收知識的意外感。

「很多時候與香港觀眾交流的時候,他們會說到一些感受,讓我覺得:咦?!還可以這樣想!」這樣的欣慰或許是令聞海們棲息於香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