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巴士墮江】指守公德事關國家體面 官媒:城鄉行為要求有別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早前重慶萬州區發生巴士墮江慘劇,警方證實事故原因是女乘客不忿坐過站,與司機激烈爭執動武而肇禍,導致包括2人在內的全車15人遇難。此事引起輿論譁然,時至近日官媒《人民日報》點名提及此事,並就此推出「如何提升我們的社會文明」系列評論。

重慶巴士墜江事故原因公布,乘客與司機爭執互毆致車輛失控。(視頻截圖)

11月12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構建匹配時代的精神文明〉一文,認為近年國民近年在公共場合的行為經已有所改善,習慣在餐館適量點餐和文明用餐,也愈來愈少在景區亂扔垃圾和折枝搖樹。

認為應「倉廩實而知禮節」

不過該文也承認,各種欠缺公德的事件仍時有發生,除了重慶巴士墮江慘劇,還有一系列例子:「北京一乘客抄起整箱牛奶砸向司機,造成事故;高鐵和公交上公然『霸座』,無理取鬧;面對員警的正常執法,撒潑打滾、胡攪蠻纏……」

評論指「倉廩實而知禮節」,國民「精神文明」應與物質生活提升相匹配,明白行為要求已與往昔截然不同:「鄉間大客車或許可以『喊一嗓子、停一腳』,城市公交卻必須到站才能停車;熟人社會,很多事還可以『行個方便』,現代社會,尊重規則是對權利的保護。」

籲國民不要大聲打電話、取餐不「哄搶」

該文進而列出幾樣公德行為,認為「文明細節」是精神上的自制、自覺和對他人的尊重:「公共場合不要大聲接打電話、自助餐廳按需取餐不『哄搶』、後面有人別著急關電梯。」更為要者,國民守公德與否事關國家體面:

尤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當中國出境遊突破1.3億人次,每一個亂丟的瓶子、亂闖的紅燈,都有可能影響別人的文明觀感。這就需要我們以「文明使者」的自覺,體現出和大國身份相適應的文明教養,與「禮儀之邦」相匹配的中華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