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耗億元研創「天河」人工降雨 氣象專家:空中調水屬荒誕幻想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近年青海省啟動號為「天河」的人工降雨計劃,目標為在天上結集水汽以「創造」河流。11月5日,官方新華社報道,「天河工程」團隊計劃2020年完成「天河一號」衛星首批雙星發射,至2022年完成六星組網建設,聲稱為構建「一帶一路」水汽傳輸的「空中走廊」提供技術支撐。
不過據內地「科學網」11月21日報道,「天河工程」遭各方專家抨擊,其中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教授陸漢城更表示:「這是一個既沒有科學基礎也沒有技術可行性的荒誕幻想項目,居然得到立項支援,是不可思議的。人民的血汗要珍惜!」

官方新華社宣傳「天河工程」。(新華社)

報道指2016年5月,青海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王光謙所帶領團隊發表論文,題為《天空河流: 發現、概念及其科學問題》。論文作者根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數據,繪製冬季和夏季兩幅高通量水汽帶的分布圖。他們根據水利知識,指「天河」網絡「與地表河流具有相同的功能和類似的分級網路屬性」。

截留或誘導長江降水至黃河流域

然而早在論文面世前,清華大學、青海大學和青海省氣象局於2015年8月以「人工增雨科學試驗」為主題,展開「天河工程」,號稱項目利用三江源區天然水汽輸送格局,採用人工技術,截留或誘導部份天然落入長江流域的降水至黃河流域,是為「空中調水」。

2016年至2017年兩年度,單是「儀器設備平台建設資金」一項,清華、青海省政府和青海大學合共投資超過1億元(人民幣.下同),而每年經費亦以數千萬元計。至於最新進展,今年3月3日,青海省-清華大學-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就「天河工程」項目簽訂戰略協定。

專家:「天河」自然現象並非新概念

報道引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研究員杜鈞,指所謂「天河」意指「大氣河流」(atmospheric river),早在1990年代已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提出,並非新概念,且在天氣預報中經常應用:「它完全是一個自然現象,人是沒有能力去製造它或控制它流向甚麼地方,或不流向甚麼地方的。」

陸漢城則指即使同樣冠以「河」之名,大氣「水汽集中」與地表「固態水形成」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地表水的河有邊界和河床,但水汽則呈彌漫式分布,受複雜大氣運動左右。

人工降雨仍取決於自然條件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孫繼明提到,人工降雨成功與否,目前仍取決於自然條件,例如唯有水汽份子飽和凝結為雲滴,才能開始人工催雨。可是,即使達成此條件,並不是所有的雲都適合催化,雲層厚度、雲底的高度、過冷水含量等因素均會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