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事務部啟動軍人公墓調研 專家:與烈士陵園有區別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2018年底,全國退役軍人事務廳(局)長會議提出,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屬地建設管理」的原則,研究擬訂軍人公墓建設規劃和標準,適時出台建設、管理和維護政策。
退役軍人事務部近日發布消息,軍人公墓規劃建設座談會1月8日(上周二)在廣西南寧市召開。據共青團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青年報》引用學者解釋,軍人公墓將有別於現有的烈士陵園,入葬對象範圍會更為具體。

學者解釋,軍人公墓將有別於現有的烈士陵園,入葬對象範圍會更為具體。圖為位於安徽宣城涇縣的皖南事變烈士陵園。(視覺中國)

報道稱,退役軍人事務部黨組成員、副部長錢鋒出席軍人公墓規劃建設座談會並發表講話,除了退役軍人事務部,出席會議的還有公安部、民政部、財政部、軍委政工部和雲南、廣西、山東等11個省(自治區)退役軍人事務廳相關負責人員。

在會上,參加座談的相關單位從軍人公墓的概念、內涵、功能定位、建設規劃及標準、安葬條件、管理模式等提出了意見,為研究制定軍人公墓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礎。

專家:軍人公墓面向當下及未來

目前全國各地設有多個烈士陵園,不過《北京青年報》的報道解釋,烈士陵園並非專門針對軍人。國防和軍隊建設專家公方彬教授表示,烈士的定義顯然比軍人更為寬泛,類似見義勇為而犧牲的百姓也可以被評為烈士,並非只有犧牲的軍人才能被評為烈士。即便是戰爭年代建設的烈士陵園,其中埋葬的可能也有在戰役中犧牲的平民。建設軍人公墓後,入葬的範圍會更為具體,也會有所縮小。

公方彬又稱,「從時空角度看,革命戰爭年代的烈士陵園所面向的顯然是歷史、是過去,而軍人公墓所面向的更突出當下、未來」。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