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兩會前瞻】衝擊與壓力並存 中共如何回應四大議題受關注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全國兩會即將分別於3月3日與3月5日開幕。與去年兩會相比,今年兩會因為沒有大幅度的政治舉措和人事更替,似乎缺乏足夠焦點來引起外界關注。惟 2018年的種種外部衝擊與內部波動,似乎讓正在努力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家全面轉型的中共高層倍感壓力。
《多維新聞》的分析文章指出,在種種變數接連出現的情況下,今年的全國兩會顯然是一個最佳的窗口,以觀察中共將如何回應國內民眾和外界對於政治、經濟以及社會的各種關切。

全國兩會即將分別於3月3日與3月5日開幕。(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政治:修憲爭議與機構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多維新聞》的分析文章認為,修憲帶來的爭議以及機構改革進展的疑問尚在。眾所周知,中國實行的是黨總書記、國家主席、軍委主席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形式。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沒有任期限制,國家主席和副主席則在1982年版中國憲法中被規定「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2018年的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大會議取消了國家主席兩屆(注:兩屆即十年)的任期限制。

西方媒體紛紛解讀為這是為「終身制」做鋪墊。惟中國官方媒體並不認同這種解讀。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等官媒認為,只對國家主席職位規定任期限制是不合理的,因為黨總書記和軍隊主席都沒有類似的限制。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可以保持「三位一體」的領導體制。

另外,2018年中國全國兩會甫一閉幕,官方就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上萬字的國家黨政機構改革方案全文,隨後中共進行內部職權調整。但是「黨政不分」「以黨代政」批評聲以及中國國務院被削權的質疑也開始出現。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中美至今已舉行了七次高級別磋商。圖片攝於2月21日華盛頓。(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經濟:中美貿易戰衝擊與經濟放緩

其次在經濟上,分析認為,中美貿易戰給中國經濟帶來出人意料的衝擊,中國民營經濟爭論導致的中國社會心理波動也並未完全消失。而「一帶一路」的機遇與潛在風險評估,產業政策和區域經濟規劃能否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不僅為整個中國社會關切,也被視中國為全球經濟引擎的觀察人士關注的話題。

雖然今年2月28日,白宮經濟顧問表示美國和中國有關貿易協議的談判「進展非常好」,兩國即將達成一項「歷史性」貿易協議。但是去年3月爆發的中美貿易戰,仍然讓中共認識到:中國的成長必然會觸發外部環境的急劇變化,甚至是阻力增大;雖然中國國力上升、美國在全球影響力逐步下降的大勢所趨不會轉向,但是傳統的「東西劃分」(冷戰格局)並沒有發生質變,在中美貿易博弈的關鍵時刻,當所有國家被逼作出表態支持中國還是美國時,美國仍然有足夠的影響力。

外界預料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將進一步下滑至6%至6.5%的水準。(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而對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多維新聞》的分析指,有外部因素但終歸是自身經濟增長週期造成的局面。外部預判2019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將進一步下滑至6%至6.5%的水準,中國政府從改善內部環境上發力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政策導向。

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國兩會期是否會釋放更加積極的宏觀政策信號成為外界共同的疑問,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於民營經濟營商環境改善如何落實。

中共十九大報告承諾,到2020年中國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標。(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後一年衝刺

分析指,在民生與扶貧領域,今年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前的最後一年,對於執政黨中共而言時間緊迫。作為習近平所確定的三大攻堅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之一,扶貧是關乎億萬人口利益的國家大戰略。中共十九大報告承諾,到2020年全國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標。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中國在2018年再行脫貧1,386萬人,如果對比2017年末的數據(農村貧困人口3,046萬人),中國仍有1,600餘萬人口需在2019至2020年期間實現脫貧,這無疑是個艱钜的任務。所以,扶貧在今年兩會上必將成為重要話題。

而扶貧與中國的「三農問題(農民、農村、農業問題)」關係緊密。2019年中共發布的「一號文件」,釋放「土地改革」在全國鋪開的信號,這對於中共在農村扶貧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中國兩會將公布的國防費用開支也是外界關注焦點。(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軍費:軍改與戰略任務開支

分析最後還提到了國防費用問題。就解放軍本身而言,隨著軍改接近尾聲,新的架構已經形成,裝備更新、人員訓練將持續成為之後中國軍費開支的重點。從解放軍面臨的戰略任務看,東向包括台海在內的西太平洋面臨的壓力驟增,西向則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而需要持續加大投入。由此可以判斷,2019年中國兩會公布的國防費用開支依然是外界關注焦點。 

分析稱,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即將在2019年兩會上公開的政府工作報告,以及期間中共高層可能釋放的各種信號,顯然是外界解讀中共執政思路的最好參考甚至答案。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