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兩會】政協提議:除夕辦黃帝公祭大典 讓春節成為信仰活動

撰文:姜庚宇
出版:更新:

據內媒《澎湃新聞》消息,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向大會提交了題為《公祭黃帝給農曆新年注入更多的信仰成分》的發言。
王學典在發言中指出,要「保衛春節」,從西方聖誕節提供的經驗來看,理應讓新年更多地成為一種信仰活動。因此他提議,將黃帝公祭統一調整至每年除夕進行,並升格為國家大典。

提議舉辦國家級黃帝公祭的全國政協委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王學典。(資料圖片)

王學典認為,春節不僅代表家庭團圓,還代表民族國家的團結,是民族國家的集體記憶。然而最近30年來,春節的消費性質日漸增強,節日變成假日,購物和休閒成為春節的主要內容,個人化和家庭化傾向日漸嚴重。傳統春節敬天法祖、崇拜祖先等信仰成分日益流失,以致春節喪失神聖性和公共性,令人擔憂。

他指出,為了保衛春節,增強春節的信仰成分迫在眉睫,因此建議把公祭黃帝調整至春節舉行,並升格為國家大典。他就此解釋道,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歷朝歷代都把祭拜黃帝作為明確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儀式。尤其是明清時期,祭拜黃帝更是成為國之大典,具有嚴格的規模、等級與禮儀規範。

他續指,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共祭黃帝陵,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發出民族團結、聯合抗日的政治信號,凝聚了民族力量,開創了聯合抗日的新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恢復了清明節公祭黃帝陵的傳統,文革時期中斷,1980年再度恢復。

+4

讓春節成為「愛國節」

王學典介紹,目前國內黃帝公祭活動主要有兩個,其一是清明節在陝西黃陵舉行,其二是農曆三月初三(傳說是黃帝的生日)在河南新鄭舉行。遺憾的是,現今的公祭主要是地方政府與民間舉辦,與黃帝作為中華「人文初祖」、民族凝聚力象徵的地位極不相稱;且各地公祭日期不一、爭論不休,不利於黃帝作為中華民族精神與象徵形象的建構。

他進一步指出,將黃帝公祭與春節固有的祖先崇拜傳統相結合,有利於春節的保護、保持與傳承。祖先崇拜作為傳統中國最核心的信仰成分,對於今天的宗族、社區以及和諧社會建構,具有多方面的價值與意義,並不會帶來任何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

他又指,上述做法實現了家國一體,利用傳統節日文化培育家國情懷,引導人們把愛國和愛家統一起來,把個人夢、家庭夢融入國家夢、民族夢之中,讓春節成為愛國節、文化節、文明節。最後,將黃帝公祭挪到春節並上升為國家大典,統一公祭時間,統一公祭儀禮,可協調各地圍繞黃帝公祭而產生的矛盾與爭執,擺脫地方主義的束縛。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