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內地網絡生態蓬勃而封閉? 「牆邊」香港人觀感矛盾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最近大批內地自媒體名人微博帳號被封,此舉被解讀為當局「網絡治理」更趨嚴厲,另一邊廂是中美貿易戰觸及網絡開放問題,美企期望中國能撤去防火長城。正當網絡治理成為熱門話題,位處「牆邊」的香港人更是感受良多,既在社會經濟層面上使用內地網絡產品,同時在政治層面上對防火長城不以為然,甚至猛烈批評,當中體現「一國兩制」的微妙張力。

「日常化」剝除「內地」標籤

最成功的融合是不著痕跡的,渾然不覺的,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當中,因為沒有隔閡感,因此連特意挑出來審視的意識也沒有,這種情況見諸於某部份港人之中,特別是年輕一輩。他們的成長年代適逢其時,遇上內地網絡生態爆炸式發展,微信是他們的日常社交平台,發朋友圈分享生活點滴是每天的指定動作,對「發紅包」和「拉黑」之類用語亦無絲毫陌生感。

對於完全融入微信世界的港人而言,他們已經不會在意一件工具的來源地,正如很多用戶都不會特意查究Facebook和Instagram到底是來自何方。在融合的最後階段,微信已經剝離「內地」標籤,對用戶來說就是單純一件有用的工具,這現象代表內地網絡生態在香港的「日常化」。

內地短片平台抖音風行各地。(資料圖片)

「便利化」衝擊港人生活模式

「日常化」有時是無聲無息,但更多是在短時間內令人有強烈對比的感覺。移動支付在內地早就大行其道,覆蓋日常生活的每一方面,而香港到了近來才開始引入,最明顯的莫過於在麥當勞之類連鎖快餐店,可以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電子屏幕上點餐。

這種大驚小怪的新鮮感當然很快消失,但移動支付僅佔內地網絡工具「便利化」的一小部份,若果假以時日,不難想像移動平台上的各類功能都會滲入香港社會,涵蓋繳付帳單、慈善捐款、運動計步等等大小事情。

實則不論是海內外論者,誰能否認中國網絡生態發展蓬勃呢?在西方主導的網絡世界之中,唯獨中國能夠建立自己的獨立生態,不只不依賴他人,甚至有本事輸出自家生態,例如短片平台抖音便開始風行各地,包括香港。

網上無分國界,香港媒體所寫的內容可能會在華文世界內廣傳,但中國礙於防火長城未能成為其中一分子。(interpretermag)

防火長城引起不解和反感

可是同樣「著名」又引人注目的,還有中國網絡防火長城,而「翻牆」是「有中國特色」的行為和詞彙。與蓬勃的「互聯網應用」形成刺眼對比,中國的「互聯網內容」在不少港人眼中仍是處處受限,尤其是新聞資訊和政治討論更是單一而匱乏。儘管有「知乎」和「豆瓣」之類平台,但議題都以歷史與文化為多,而網民討論社會議題時都要留神避免誤踏「紅線」。

對於「有中國特色」的審查制度,香港人有的懷抱好奇心,問來港內地生「有沒有看過六四事件的影片」,有的抱著開玩笑心態,嘲諷內地網絡有朝一日會封殺「小熊維尼」。不能否認的是,防火長城在香港引起不解和反感,不解在於為何中國國力日增,卻依然缺乏「制度自信」,要保留較為高壓手段,禁止某些言論,追究異議者「責任」,由此而生的反感甚至波及其他方面,致令使用內地互聯網工具時也心存疑慮,擔心會受到同類監控。

整體而言,當內地的網絡生態踏足香港,其間交往正正展現「一國兩制」的張力,一邊是社會經濟層面的迅速融合,香港人都樂於選用優質產品,改善日常效率和生活品質,更從中感受中國當下先進發展的一面。可是於政治層面,在「兩制」的可觀差異下,內地與香港各自形成不同的尺度,牆外的人終究對牆內的事物有距離感,甚至帶有恐懼。預料隨者兩地線上來往更頻繁,上述兩個層面將會更為交錯,而磨合結果將左右港人對中國網絡生態的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