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海軍70周年 軍事專家:整體實力穩站世界前三名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2019年4月23日,中國海軍在青島舉行海軍成立70週年閱兵儀式,國家主席習近平檢閱海軍。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海上閱兵,包括俄羅斯、印度、日本、韓國等13個國家也派出了艦艇參與。
海上閱兵有什麼看點?中國海軍通過70年的發展取得了哪些進步,還有什麼不足?《多維新聞》採訪中國軍事專家魏東旭,在閱兵結束後第一時間解讀此次海上閱兵和中國海軍發展70年。

國家主席習近平檢閱海軍。(新華社)

多維:今天在青島舉辦了中國海軍建軍70週年的閱兵式,中國領導人也參加了這次海上閱兵,通過您的觀察,這次閱兵有什麼看點?

魏東旭:我認為看點就是新式艦艇和大國重器,新式艦艇包括新式的核潛艇和驅逐艦。新式核潛艇我認為很可能是攻擊核潛艇,或者說戰略性的核潛艇,核潛艇是遠海護衛的一個利器,因為核動力的潛艇在水下它不需要頻繁的浮到水面為電池充電,它能夠在很遠的海域為水面艦艇編隊,甚至包括航母編隊提供水下掩護。而此次新式攻擊行核潛艇在閱兵式上的亮相,可以說是能給大陸軍民大大的驚喜。

另外戰略導彈核潛艇肯定也會亮相,因為它是核威懾和核反擊力量的基石,它代表了海軍的核戰略屬性,未來它一定會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展示它的打擊能力。

除此之外,就是新式的驅逐艦,新式的驅逐艦是中國的萬噸級別055型大型驅逐艦,在閱兵式上進行亮相就意味著此類驅逐艦已經正式的服役,具備了100%的作戰能力,這種新式驅逐艦裝備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針對空間目標、水面目標的探測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就是說它的「眼睛」看的更遠,另外它也有100個左右的導彈垂直發射系統,上下相通,它既可以向上發射遠程航空導彈和對地攻擊的巡航導彈,同時也可以通過向下發射射程較遠的反艦導彈和反潛導彈,它是一個多元化的火力打擊平台。

而大國重器方面,就是航母參加海上閱兵了,此次航母是以航母戰鬥群的形式出現,這就意味著「遼寧艦」展示了自己的「全家福」,也就是說和護衛艦和驅逐艦一起接受檢閱,這是一個海上作戰族群,體現出中國海軍由單個作戰平台到作戰體系轉變的理念。所以這樣一次海上閱兵是對近些年中國海軍的現代化建設成果的集中匯報和集中展示。

圖為中國某新式核潛艇。魏東旭認為很可能是攻擊型核潛艇,或者說戰略性的核潛艇。(新華社)

多維:這一次閱兵當中還有一個亮點是多國的艦艇來共參與中國海軍70周年的閱兵,能不能簡單的說一下,這一些來參加閱兵儀式的國家的受閱艦艇情況。

魏東旭:可以說這一次中國的海上閱兵體現了中國海軍擁有一個國際化的「朋友圈」,比如說俄羅斯海軍就派出了「戈爾什科夫」級的護衛艦,它有著俄式神盾的美譽,值得一提的是這艘護衛艦繞了大半個地球從歐洲來到了遠東地區參與此次閱兵。

俄羅斯的「戈爾什科夫」號的護衛艦裝備了相控陣雷達和導彈垂直發射系統,可以說是21世紀俄羅斯自行研發和製造的最先進的、綜合能力最強的水面戰艦,這樣一個新銳的戰艦來參與中國海軍的閱艦式,我認為體現出中俄兩國在軍事方面、在國防方面、在海軍合作方面的互信和友誼。

除此之外,印度也派出「加爾各答號」號導彈驅逐艦,它是印度最先進的戰艦,上面也有相控陣雷達,也有導彈垂直發射系統,被稱為印度神盾。印度派出最精銳、最先進的戰艦來到中國,我認為也體現出印度對於中國海軍發展的戰略信任,其實並沒有把中國視為所謂的對手,而是作為合作的伙伴。因此在海上合作方面,中國和印度可能會有更多的共同話語。

日本派出「涼月」號的導彈驅逐艦,這是日本自行研發的日式水盾戰艦,防空能力、反潛能力非常的突出,此次派出「涼月」號體現出日本希望恢復兩國的防務合作和防務交流,並表達了這樣的誠意。韓國派出了一艘「京畿」號護衛艦,這也是韓國自行設計和製造的艦艇。這艘護衛艦雖然說排水量不大,但是火力是比較強悍的,韓國派出艦艇參加閱兵表示它和中國軍事合作關係保持在一個非常穩定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東南亞國家派出了水面戰艦和巡邏艦,這也意味著東南亞國家希望在海上或者在南海問題上和中國進行更廣泛的對話和合作。因為東南亞國家,一般情況下是很少派出軍艦遠航去參與國際上的海上活動,一般東南亞國家,他們海軍層面的交流是參與多國聯合演習,而這次中國的閱兵式他們參與的積極性比較高。這就是對中國海軍的友好合和平形象的認可,這個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魏東旭指,像055(圖)這種大型的驅逐艦、核潛艇、航母「遼寧艦」它都屬於戰略性的武器裝備,這些裝備可以讓中國海軍從近岸走向深海,走向遠海去執行遠海的護衛任務​​。(新華社)

多維:中國海軍70年的發展其實真的是從無到有,新中國剛剛建立的時候,中國海軍其實是非常弱的一支軍隊,通過70年的發展海軍層面經歷了哪些階段?並且每一個階段代表的戰略武器裝備是什麼?

魏東旭:我認為這樣的,70年的發展可以說人民海軍從無到有,從零起步。一開始中國海軍主要執行一些近海的防禦任務,相對來大型戰艦不是特別多,海軍初期還是依靠魚雷艇、戰鬥艇和潛艇去保護海岸線和近海,這些裝備是沒有辦法走出去的。

後續隨著經濟的發展,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開始建造國產化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它的排水量也越來越大,具備了一定走出去的能力,但是也走不了太遠,可能說海水海岸線只能在近海的海域進行活動。

進入21世紀之後,尤其是最近的5-10年,中國海軍的發展可以說是進入到了快速道,先進的主力戰艦更新換代,像055這種大型的驅逐艦、核潛艇、航母「遼寧艦」它都屬於戰略性的武器裝備,這些裝備可以讓中國海軍從近岸走向深海,走向遠海去執行遠海的護衛任務​​,這樣中國海軍能夠在更廣闊的範圍內保護中國的海外利益,同時也為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提供海上安全保障方面的服務,比如說索馬里護航,或者說在印度洋進行巡航等等。相比以前的艦隊,執行這樣的任務是沒有辦法想像的。

同時改革開放也是中國海軍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改革開放前,中國是通過採購別國的戰艦來豐富中國海軍裝備,而隨著中國國力提升,開始轉變為自行研發和製造,這是一個進步。 另外,中國海軍依舊向海外採購先進的裝備,這為中國海軍發展提供了外部的血液輸送,也可以說是外部的動力。 除此之外,我認為就是航母建設是一個海軍發展的重要標杆。中國的航母研發能力和製造能力也是從零起步,一開始也是引進、吸收、消化到在廢舊的航母平台上進行改造。最終先在一個廢舊的航母平台上改造出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而目前中國進入了完全國產航母時代,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多維:70年發展到現在為止,中國海軍還有什麼樣的短板和不足?

魏東旭:首先現代化的建設要繼續的推進,要進行全面化的發展,中國海軍可能需要更多的航母,目前兩艘航母是不夠的,因為現在的航母都是滑行甲板,它艦載機的載油量和載彈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航母的機庫、甲板面積也有一定的限制,未來中國海軍應該造更大更先進的航母,不採用滑躍甲板,採用這種完全的直通的水平甲板,使用彈射器彈射起飛,讓艦載機攜帶更多的燃油和彈藥,這樣航母的作戰範圍和作戰距離就可以得到延伸。

除此之外艦載機也需要更多的裝備,比如大型的艦載無人機,艦載預警機。甚至是隱形艦載機也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

對於航母而言還有一部分就是動力系統,例如核動力系統。這是我認為最值得探討或者重點公關的地方。因為從目前來看只有美國海軍擁有比較完善和穩定的為航母所用的小型核反應的技術,如果說需要造出8-10萬噸大型航母,那麼核動力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它可以為電子彈射器提供穩定可靠的電力,甚至也可以為其他的設備提供更好電力保障。這是航母需要更進一步的地方。

除此之外,雖然有大型的船塢登陸艦,但是還沒有採取直通甲板設計的兩棲攻擊艦,未來在這個裝備短板上也會下工夫,一旦裝備的大型兩棲攻擊艦,遠海的兵力投送能力,或者說在遠海執行撤橋的這種能力也會得到全面的提升。 

魏東旭認為,中國海軍整體實力穩站世界前三名。(新華社)

多維:最後關於一個和海權爭奪相關的問題,其實當今國際社會是由陸權社會發展到海權社會,尤其是當蘇聯解體後變成了單極國際社會,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一直對於中國設置了三條島鏈進行封鎖,這個其實也是對中國海權一種控制,中國的海軍發展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需要突破這樣的島鏈控制,您認為現在中國海軍通過發展如何達到這樣的突破? 

魏東旭:以現在中國海軍的實力,任何其他國家想把中國困在第一島鏈以內,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在中國擁有了航母戰鬥群和一些先進的潛艇和戰列艦等等,中國的海上戰略縱深和海上的安全空間已經可以覆蓋第一島鏈,也就是說可以向西太平洋延伸,我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就意味著中國可以讓對手不敢對輕舉妄動,除此之外。中國的活動範圍從西太平洋延伸到印度洋,這也構建了外圍的戰略陣地,也可以讓其他國家不敢對中國海上能源運輸線,或者說海上的交通線輕舉妄動,隨著中國海軍的發展,裝備能力越強則走的越遠,其他國家想要從海上進行威懾和威脅,可能性越來越小了。

多維: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中國海軍發展70年到現在為止,在全世界的海軍排行當中您認為排第幾?

魏東旭:我認為整體的實力,如果說按照常規作戰能力來看,中國海軍應該是排在第二的,因為從航母的數量,先進艦艇的數量,包括整體的遭艦能力方面。但如果說算上海上的核打擊能力和核威懾範圍來看,中國可能會排在美國和俄羅斯的後面,所以說前三名中國海軍已經是穩穩的站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