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外宣墮西媒「議程設定」 中國無輿論主導權致被動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上星期美國以中方「反悔」為由,將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關稅提高至25%,中方表明會推出反制措施。然而縱觀美國發動攻勢前後,北京的外宣機構似乎早已陷於被動,遭對方的「議程設定」帶著鼻子走,失去防範意識。貿易談判走到這一步,前景不明,美國和一眾西方媒體有甚麼說法呢?很簡單,就是幾乎眾口一詞將所有責任推到中方身上,基本「故事框架」就是北京收到協議文本後作內部審查,其間遭遇強烈異議,於是乎發還到談判桌上,與華府重啟協商程序。如路透社通過消息人士,披露中國將美國150頁的協議內容做了大量更改,在知識產權、市場准入等方面收回了曾經的讓步。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5月9日前往華盛頓與美方會面,雙方談判未有取得最終結果。(Getty Images)

只是文本擬定「接近尾聲」

要講一個有說服力的「故事」,最要緊是看上去好像是「非常有可能」,以至於讓人信服後,才慢慢將意欲帶出的「主旨」滲透進去。事實是「故事」本身可能根本和「主旨」關係不大,又或者有截然不同的解讀方法,觀眾或讀者卻被「引導」往特定方向。在這一輪中美交鋒中,華府和西方媒體正正通過「議程設定」,將北京拉進「輿論陷阱」。

眾所周知,合約一天未簽字作實,一天都不可以視為生效,任何一方都有提出修訂調整的權利,不是說單一方面以為已經談好了,就代表雙方都同意談好了。尤有甚者,一直以來所說的談判「接近尾聲」,其實就只反映文本擬定「接近尾聲」,而不是雙方都在內部走完審批程序,經已放在檯面上,一經兩國元首簽約握手就大功告成。

特朗普早前宣布把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產品的關稅稅率,由10%調高至25%,又指會啟動對剩下的3250億美元中國輸美產品徵稅25%的相關程序。(路透社)

「反悔」一說是無稽之談

中美談判了近一整年,前後共有十一輪,副總理劉鶴、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和財長姆努欽連番交手,「前台談判」終於走到尾聲,協議文字在談判桌上擬好了,因此要走到下一步作「內部審批」作實,此時兩國內部都不乏利益分歧和政策異議,怎麼有可能預期對方可以一下子就拍板通過呢?這完全是不切實際,同時突顯出「反悔」一說是無稽之談。

那為何這種奇談怪論會佔得上風呢?事緣美國半年來持續「吹和風」,不時就發放消息說即將簽成協議,特朗普也定期再三保證進度良後,偏偏就不講清楚所謂「進度」意指的是甚麼,講的是「前台談判」抑或是「內部審批」。華府和西方媒體一手是放出正向的「預期管理」,另一手是保持含糊的「迴旋空間」,藉此主導貿易戰的新聞議程:已經如箭在弦,任何異議都是「反悔」舉動。

事前未提醒風險與變數

中國這半年來則配合「吹和風」,重新採購美國的大豆和石油,而這些「還原基本步」本來都不算得上大事,屬於行政機關的正常示好以營造良好氣氛。最關鍵的問題是在於,中國的外宣機關沒有「留有一手」,一味緊跟著華府和西媒口徑,只講氣氛良好、相向而行、重大共識之類空話,對內對外均未作出必須而善意的提醒:儘管前台談判步入尾聲,但不代表當中沒有變數和風險,各方要慎重審視,不能過於樂觀。

正因新聞議程由對方帶著走,到了「內部審查」機制發揮正常效用,發還再商議,中方才發現自己墮入了「輿論陷阱」,遭美方以「反悔」為由反將一軍。迄今為止,劉鶴和各大官媒均表明,中方不怕打貿易戰,必然會推出反制措施,實際行動卻是維持現行談判機制,指中美之間還會繼續談判,美方代表也會有訪華的計劃,希望外界對中美磋商再度燃起信心。

中美貿易戰:特朗普一直不滿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太大」。(路透社)

一時進退失據是在所難免

北京最終當然會列明反制措施,但在「輿論陷阱」中一時進退失據是在所難免,手段太猛就怕在意氣之爭中愈陷愈深,太輕則不符對等還擊的基本原則。北京的外宣機關沒有講好自家「故事」,任由對方將正常程序扭曲為「反悔」行為,致使動手起來都綁手綁腳。由此可見,中方在輿論上低調,以助談判順利進行之餘,也要保持警惕之心,要在西方搶佔新聞議程前,爭奪輿論先機,以防重蹈是次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