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六四紀實:戒嚴與反戒嚴之爭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終。戒嚴不一定導致流血,流血卻因戒嚴而起。

1989年「六四」事件期間,鄧小平決定在北京戒嚴後,中共總書記趙紫陽於5月19日凌晨到天安門廣場發表其政治生涯的「告別演說」。他用手提喇叭對絕食學生說:「我們都老了,無所謂,你們還年輕啊,要保重!」

這是趙紫陽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也是他的「最後一搏」。在中共高層的鬥爭中,以趙紫陽為代表的主張以協商對話手段解決問題的溫和派徹底失勢。

「六四」期間,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中辦主任溫家寶的陪同下,到北京天安門廣場看望絕食學生。(資料圖片)

七上將聯署反對戒嚴信

5月20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國務院令宣布,在北京實行戒嚴。戒嚴令宣布後,反對戒嚴者大有人在。5月21日,葉飛等七名中共開國上將聯名致信戒嚴部隊指揮部及中央軍委,明確表態反對動用軍隊鎮壓,並要求軍隊不要進城。

關於七上將名單和書信的內容,吳仁華所著《八九天安門事件逐日大事記》記載如下:葉飛、張愛萍、蕭克、楊得志、陳再道、李聚奎、宋時輪七位上將公開致信戒嚴部隊指揮部和中央軍委,呼籲軍隊不能鎮壓民眾。全文是:「首都戒嚴部隊指揮部並轉中央軍委:鑑於當前事態極其嚴重,我們以老軍人的名義,向你們提出如下要求:人民軍隊是屬於人民的軍隊,不能同人民對立,更不能殺死人民,絕對不能向人民開槍,絕對不能製造流血事件。為了避免事態進一步發展,軍隊不要進城。(簽名)1989年5月21日。」

七上將上書被印成傳單廣泛散發,造成很大影響。就在他們發出聯名信的第二天,中共喉舌《人民日報》刊登聶榮臻、徐向前兩位老元帥答覆中國科技大學部分學生的講話稱:「戒嚴部隊絕不是針對學生來的,希望同學們不要聽信謠言盡快返校復課。」以元帥壓上將,消除七上將上書事件影響的用意,顯露無遺。

1989年6月5日,解放軍戒嚴部隊重兵進駐北京天安門廣場。(AP)

在反對戒嚴七上將中,張愛萍、蕭克、楊得志、宋時輪四人是中顧委常委。5月26日,中顧委主任陳雲主持召開中顧委常委會,號召老同志支持戒嚴。27位常委中,張愛萍、李一氓、李德生、黃華、程子華等5人「因病因事」請假。《八九天安門事件逐日大事記》稱,他們因對戒嚴和處置趙紫陽的做法有意見而請假。這句敘述有誤,程子華不反對戒嚴。《人民日報》當時報道這個會議時特別提到,請假的程子華「給會議打來電話,表示堅決擁護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制止動亂的正確決策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

李鵬《六四日記》記載,蕭克、楊得志在會上解釋了上書事件。蕭克說:「我同意陳云同志的講話,擁護以鄧小平同志為首的領導集體。我相信公安干警和武警是可以維持秩序的。所以,我對軍隊進京有保留,擔心發生流血事件,所以,我在七人聯名信上簽了名。」楊得志則說:「外邊所傳七人寫信是這樣的:那幾天情況非常緊張,軍隊受阻,一旦出現流血事件,恐怕更不好辦。因此,我們七人聯名給戒嚴部隊寫了封信,請他們轉給中央。這封信本事寫給中央的,不知怎麼搞到社會上去了。」

據《中國「六四」真相》(英文版為《天安門文件》)稱,收到這些上將的信件後,鄧小平、楊尚昆要求楊白冰、遲浩田等立即分頭登門拜訪,向上將說明情況,楊尚昆還專門給蕭克、楊得志等打了電話。上將上書之事及時平息。

1989年6月3日晚至4日凌晨,解放軍進入廣場武力清場,有學生中槍,由其他民眾用板車送去醫院搶救。(AP)

全國人大試圖駁回戒嚴

除了七上將上書,另一股反對戒嚴的聲音,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中以胡績偉為代表,副委員長中以同時兼任秘書長的彭沖與七上將之一的葉飛為代表。他們希望利用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權力否決李鵬以國務院名義發布的戒嚴令。

5月19日,全國人大召開委員長會議,因為萬里委員長已出訪加拿大和美國,會議由彭沖副委員長主持,不少副委員長在發言時情緒激昂。5月22日晚,李鵬和喬石、姚依林、楊尚昆在中南海勤政殿,聽取人大常委副委員長中黨組成員的意見,彭沖、廖漢生、葉飛、倪志福、陳慕華、王漢斌等六人出席。

據李鵬《六四日記》記載,他們反映副委員長的三項要求:一、不發生流血,軍隊不進入北京城區;二、由人大常委與學生談判,承認學生是愛國運動;三、請萬里回國,主持人大常委會,聽取國務院關於戒嚴的匯報。

但他們被李鵬等人說服了,三項要求都被駁回。李鵬說:「這六位副委員長態度也不完全一致,陳慕華和王漢斌同志態度明朗。廖漢生同志不知情,有些牢騷,但態度正確。葉飛同志情緒比較激動,彭沖同志看來是同情學生的。」

趙紫陽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說:「5月21日,喬石來談,如果不是鄧小平決定調更多軍隊來京,悲劇也許可以避免。現在軍隊進不來,戒嚴令不起作用,成百萬學生和市民湧在街上,湧在天安門廣場,首都將癱瘓。」(AP)

趙紫陽在回憶錄《改革歷程》中說:「5月21日,喬石來談,如果不是鄧小平決定調更多軍隊來京,悲劇也許可以避免。現在軍隊進不來,戒嚴令不起作用,成百萬學生和市民湧在街上,湧在天安門廣場,首都將癱瘓。我當時考慮,只有提前召開人大常委會,由最高權力機關以民主與法制的形式扭轉局面。此前彭沖找我說過,副委員長會議一致主張提前召開人大常委會,彭真(前委員長)也贊成。他們已寫了報告給中央,要求萬里提前回國。」

書中又寫道:「21日下午,胡啟立到我家,說人大常委要求萬里提前回國的報告現在沒有人批覆,擱在那裡。我就讓胡啟立告訴彭沖,由人大黨組直接發電報給萬里,促他提前回國。胡啟立問可否說已經你同意,我說可以。隨後我又給吳學謙打電話讓他設法把電報發出去。後來據說李鵬又給萬里發電報,不讓他提前回國,可能是請示了鄧(小平),所以萬里未能及時回國。」

最後,「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終。戒嚴不一定導致流血,流血卻因戒嚴而起。(AP)

與趙紫陽一樣,人大常委胡績偉提議召開常委會緊急會議,行使最高權力機關的權力,試圖用民主與法制的方式解決問題。胡績偉委託四通社會發展研究所徵集到57名全國人大常委的簽名,超過常委會委員總數的三分之一。5月24日,胡績偉把聯名《建議書》分送萬里委員長、習仲勳和彭沖副委員長,附上親筆信。

萬里在出訪期間曾公開表示,「學生要求民主反對腐敗是愛國行動」,「愛國熱情是非常可貴」,與《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將學生運動定性為「動亂」截然相反。社會各界呼籲萬里提前回國,行使憲法賦予的權力,召開人大緊急會議,罷免總理李鵬,收拾殘局。這是趙紫陽、彭沖、胡績偉等人的支撐所在。

但是,主導戒嚴的一方也想到了萬里的影響力。最終導致鄧小平等元老下令讓萬里回國不回京,先軟禁在上海。據說,萬里是在回國的專機起飛後,才被專機組長傳達不飛北京,著陸上海的軍委命令。5月25日,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表消息,萬里結束對加拿大、美國的訪問,抵達上海,因身體不適,留滬治療。 5月27日,萬里在上海發表中共官方起草的書面談話,改變此前支持學生運動的立場,支持在北京戒嚴。又過了四天,延至5月31日萬里才被允許回到北京。

最後,「六四」事件以流血而告終。戒嚴不一定導致流血,流血卻因戒嚴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