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合作研究:精卵結合之初不能稱為生命 或應重新定義生命起始

撰文:崔德興
出版:更新:

傳統概念上,男性的精子與女性的卵子結合成為「受精卵」,即為一個新生命的起始。不過,一項中美科學家的聯合研究認為,在精卵結合之初,雙親染色體並沒有相互融合,這意味著處於此階段的受精卵,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而「生命起始」的定義或會被改寫。

其研究結果,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輔助生殖與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網頁圖片)

2015年起,北京家圓醫院生殖中心胚胎實驗室主任、胚胎學家徐小明博士與美國加州洛杉磯生殖中心實驗室主任孟勵教授等人,開始對人類胚胎第一次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探索性研究。其研究結果,近日刊登在國際學術期刊《輔助生殖與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上。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人類胚胎第一次有絲分裂時,是由一套紡錘體負責將染色體分離到兩個細胞中,但研究結果顯示,實際上有兩套紡錘體參與染色體的分離過程,其中一套紡錘體分離父本染色體,另一套紡錘體分離母本染色體。也就是說,在卵子受精以後,人類父本和母本染色體還是分開的,並沒有立即相互融合。

雙親染色體不會立即相互融合

研究指出,人類受精卵最初存在兩套獨立紡錘體,即從精卵結合到發生第一次有絲分裂期間,雙親染色體並沒有相互融合,而經過充分混合之後,就會出現一種新的顏色——綠色。所以處於初階段的受精卵,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因此「生命起始」的概念或應被重新定義。

徐小明指出,目前該研究尚處於初步探索階段,未來期待能夠取得更大的進展。如果成功,這對倫理學也有積極意義。目前一些信奉天主教的國家,認為一旦精卵結合就是生命,所以明令禁止冷凍胚胎,只能把卵子冷凍;但如果受精卵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未來在這些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或可直接冷凍受精卵,而不是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