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激起台灣「亡國恐慌」 蔡英文撿起30年前「舊槍」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7月1日,有示威者衝入香港立法會大樓,此事不僅在香港,也在台灣引起了極大的關注,台灣媒體紛紛以「港版太陽花」稱呼之。至18日,突然有消息傳出,當晚示威者中有數十人已陸續抵達台灣尋求庇護。蔡英文隨即表態稱,要「基於人道」處理此事,瞬時贏得不少喝彩。然而,看似舉着大旗,但蔡英文政府潛藏了怎樣的盤算?或許需要放在更大環境下看。

香港政府修訂逃犯條例所引發的爭議,令蔡英文「撿到槍」。(資料圖片)

香港抗議讓蔡英文「撿到槍」

許多政治媒體人指出,香港抗議對於面臨選戰的蔡英文是個加分項目,讓她「撿到槍」,也有人甚至說她撿到了「原子彈」,因為香港抗議恰逢民進黨初選民調之際,成為拉升蔡英文民調的最大有利基礎。

實際上,近來香港反修例、中共提兩制、習近平統一,這三者被視為蔡英文「助選」的最好法寶。然而應當注意的是,這些「法寶」之所以能發揮作用,體現出的卻是台灣整體的虛弱與不自信。

「一國兩制」這個詞,中共對台灣反覆喊了三十年,但三十年前的台灣政府怎能預想到,如今在台灣內部彌漫的聲音竟然會是「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哀嘆與儆醒?把「中華民國台灣」的地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某種假想上劃上等號?政治人物藉由對「亡國」恐慌感的炒作,來達到台灣民心或者說是支持度的特定方向凝聚。

台灣當前這種對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上的負面評價,及對「台灣未來會否香港化」的亡國擔憂,從歷史脈絡來看,是無比諷刺。

台灣對「一國兩制」三十年間態度天差地別

1980年代,鄧小平對台灣政府喊出「一國兩制」,同時英國與北京所達成的《中英聯合聲明》,讓香港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必然。時任台灣參謀總長的郝柏村曾信誓旦旦地告訴蔣經國:「中共是否信守對香港的承諾,關鍵繫於中華民國是否繼續壯大。」對於一國兩制,蔣經國的態度也十分明確,他說:「與中共談判就是自殺,所以無論中共如何威迫利誘,我們都不會變的。」

這樣的強勢,源自於當時台灣對自身實力的自信,甚至蔣經國身邊有人建言,若要反制中共,可以開放香港人投資移民到「經濟繁榮」的台灣。1980年代的蔣經國政府,結束了「反攻大陸」的路線,取而代之的是強化台灣實力、以一個「繁榮強盛的台灣」對抗「吃樹根嚼樹皮中共」的路線。那時的台灣人一臉看不起中共貧窮落後,一邊對大陸人民有血濃於水的同胞情,另一邊也極度自信,自信台灣能用實力立足國際。

二十多年後的2003年,也就是香港回歸後的第7年,香港爆發了抗議《基本法》23條立法的大規模遊行,時任陸委會主委、今日已登上總統高位的蔡英文曾表示:「中國要求港府制定國家安全條例,證明中國無法信守香港維持五十年不變的承諾,除了將使得香港人權與司法獨立遭到嚴重破壞,也可能使得台港關係倒退。」以「台港關係倒退」強調出「北京再這樣搞香港,台灣就不會跟香港玩了」,如此擲地有聲的批評,顯見台灣的自信。

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連戰也稱:「從香港人上街頭爭取權益,證明國民黨堅決反對一國兩制有根本道理,特別是一國兩制從來就是以消滅中華民國為前提,更不可能被台灣人民所接受。」這個絕不接受「一國兩制」的表態,早就是國民黨自身的基調,與如今弱如蚊聲的訥訥反覆「只要九二共識,不要一國兩制」,甚至還有人稱「不知道、不了解」的迴避態度,天差地別。

大陸對台灣提出「一國兩制」至今已超過三十年。(視覺中國)

「積極拒絕」到「渲染恐慌」

然而,台灣曾經的自信心,隨着在亞洲四小龍經濟表現退居末位、人均GDP遭韓國超越並狠狠拋離後,已逐步喪失。甚至曾經看不上的中國大陸都已「農奴翻身做地主」,拿着一疊疊的鈔票、用觀光客買爆甚至擠爆台灣。此種情況下,台灣民眾在面對大陸與「一國兩制」時,頸也硬不起來,只能從積極的「老子不會要」轉向消極的「不能要」、「要了就慘了」,甚至開始渲染恐慌感,以便繼續自我說服「不要」。

2014年太陽花學運,青年手持「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標語走上街頭,這赤裸裸地證明了在兩岸對立數十年後,實力竟翻轉至此,台灣年輕一代,甚至無奈到認為未來可能「毫無主動權地被統」。

「誰賣台,誰害台」的口號式正義在網絡上瀰漫,而同時,這個世界並沒有停下來等台灣。台灣內部大亂鬥之際,南韓與中國大陸簽訂自貿協議,引起科技業震動,因為台韓在部分產業高度競爭。但當時多數民意對此並無多大感觸,那時的熱門評論是「反正已經這樣了,沒差啦」。

蔡政府「經濟數字抗敵」成效不顯

2016年蔡英文上台,兩岸僵冷的關係自此展開,然而與此同時,「太陽花青年赴陸」卻開始成為新一波新聞熱點。2017年、2018年,「台灣與他國簽署經濟協定」的願景遙遙無期,低薪與人才外流情況依舊,於是開始有不少聲音出現,「其實昔日的《兩岸服貿協議》青年並不反對,反對的是黑箱程序而已,而且兩岸經貿往來,本來就是尋常呀」。

2018年年底,國民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韓國瑜所捲起的「韓流」席捲全台,各地方縣市首長陸續拋出「以九二共識拚經濟」。但緊接着2019年年初,中共首次直白地將「兩制的台灣方案」擺上枱面,一時之間蔡英文「撿到槍」,藉炒作「亡國憂慮」並且堅持「捍衛台灣民主」,民調止跌回升;而國民黨或是尷尬沉默,或是表態「拒絕一國兩制」。

接着選舉逐漸熱鬧,郭台銘與韓國瑜爭鋒,「經濟牌」對決「意識形態」的氛圍日漸濃厚,蔡英文政府開始打出自己執政以來的經濟數字抗敵,但民調始終居於國民黨韓、郭二人及柯文哲之後。

韓國瑜所捲起的「韓流」席捲全台。(聯合新聞網)

「抗中」情緒再起:另一個輪迴?

直到6月中旬,因香港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而掀起的大規模「反修例」遊行示威以及一連串立法與政治事件,讓「抗中/懼中」情緒再度於台灣發酵,意識形態也再度超越「經濟牌」。不只是國民黨失血,就連原先廣受青年人喜歡的白色力量柯文哲都因曾說「兩岸一家親」而被痛批。大打意識形態牌的蔡英文卻如魚得水,多次發表言論「聲援香港」、拒絕「一國兩制」,以「抗中鬥士」之姿出現,人氣大漲。

然而若回顧歷史,觀察者不難看到,意識形態可以一時間挑起情緒,卻無法真正持久轉移社會的注意力,而對大陸愈來愈弱氣的反對,卻會讓人更加沮喪。台灣「抗中」情緒雖然被挑動,但可能僅是此前歷史的另一個輪迴,選舉終究會過去,社會內部問題依然。「抗中」這把用了三十年的舊槍,又可以再用幾次呢?留給台灣選擇的時間,又究竟還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