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台灣新課綱碰上大陸新教材 兩岸教科書點樣教學童?

撰文:多維新聞
出版:更新:

兩岸學童9月都迎來新學期,但學生們會發現剛拿到的課本跟以往不同,兩岸新版教科書都碰巧在這個學期上路。台灣推行的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其課程綱要稱為《108課綱》。但這套課綱在去(2018)年審定時,便因歷史觀與國族認同的部分引起諸多爭議,其中歷史教科書寫進「台灣地位未定論」,被視為對於「戰後台灣主權歸中國」的挑戰。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也施行了新版教科書。這次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本教科書內容有大幅度改變,內容上將具更「正統」的意識形態教育,並強化青年的國家統一和領土主權意識,比如增加「南海諸島、台灣及其包括釣魚島(釣魚台)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等內容。由上述可知,兩岸新上路教科書在意識形態與主權的強調都受到外界高度矚目,而其實際成效則非一朝一夕即可判斷。
撰稿:衛木瑾

台灣南一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第一冊)關於戰後台灣政治史的大事紀,出現台灣地位未定論。(許陳品/多維新聞網)

於台灣而言,在教材強化台灣認同,並慢慢淡化中國文化的角色,可從1990年代談起。當時在教改風潮之下,教科書的改版也是重點工作,1997年經李登輝指示,台灣官方主導《認識台灣》系列教科書在國中階段實施,希望大幅提升對於台灣主體的認識。這套教科書後也隨著九年一貫教育的上路而完成階段性任務。之後於陳水扁任期,2006年施行的《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95暫綱》),持續淡化「台灣光復」的史實,並強調台灣民主歷程。

雖然在馬英九上任之後,先是擱置了陳水扁時代通過的《98課綱》,而後通過《101課綱》及其微調版,試圖對台灣歷史定位再進行調整,使課文論述合乎《中華民國憲法》,並重新將台灣史納入中國史當中。但蔡英文上任後,立刻宣佈廢止馬時代的課綱,《108課綱》又再度調整,影射質疑戰後台灣復歸中華民國的正當性,並將論調改為「台灣地位未定論」。

於是台灣的教科書就在政黨輪替之下,進行反覆的調整修改,台灣定位在往復的政治角力中越顯模糊,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也跟著政黨輪替擺蕩,但青年學子的「中國認同」則屢屢下探。

中國新版教科書內容增加「南海諸島、台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等字句。(網路圖片)

再將視角望向中國大陸,這次新版教科書帶來些許意義。類似台灣的情況,大陸教科書此前已改采「一綱多本」的「審定制」。不過也正因如此,在一綱多本下,容易產生一種意識形態多種表述,甚至容易出現官方最不樂見的「歷史虛無主義」。比如過往被官方視為「無產階級重要作家」的魯迅與革命領袖毛澤東的作品,在前些年紛紛在教材內容遭到裁撤,引起內地學者多次爭論可見一斑。

也因此2017年7月,大陸政府成立「國家教材委員會」承接教材建設工作,辦公室設於教育部,緊抓教材規劃、編寫與審定工作。在此背景下,魯迅與毛澤東的雜文又重新回到教科書之列,並強化歷史大一統觀念、集體意識與愛國精神。換個角度而言,這些教材的編寫某種程度也反映中國大陸面對地緣政治變化下的產物,看起來有其現實意義存在。

在兩岸教科書的更迭變化中,加上學生的學習環境不光受到教科書影響,家庭環境、教師教學特質與社會氛圍都是形塑其價值觀的重要來源。莘莘學子不見得全然會接受教科書的意識形態內容,但作為政府所規範的統一基礎教材,代表整體官方希望民眾須有的態度,也體現出當前政治上的氛圍。

台灣國民黨籍立委林奕華曾公開批評新版課綱淪為民進黨的「政治文宣」。(袁愷勳/多維新聞)

目前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多少也能從新教科書中嗅到味道。 在當前兩岸關係的狀態下中,台灣這方重新將主權定位爭議寫入教材,並加強台灣價值的論調,中國大陸則是將教材編寫任務重新由國家主導,並強化國家意識。

兩岸青年學子的意識形態建構,在教科書中走上了歧路。然而,青年個體對於世界觀的建立,來源並不僅於教科書,兩岸青年在現實世界的接觸、交流和碰撞,遠遠超過了前面幾個世代,因此在外部社會有機動態變化之中,兩岸新版教科書的受教者將被形塑出什麼樣的政治面貌,都猶待時間進行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