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收地建屋惹建制派微言 北京會否出手助港府?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香港示威浪潮暫時陷入僵持局面,現時警隊在治安戰已站穩陣腳,阻截「流水式」衝擊,然而港府在輿論戰仍處於下風,民意未見逆轉。
最近港府放風指有意收地建公屋,民建聯亦高調表態支持,其後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政法委等官方機關紛紛響應,指當下危機源於社會經濟的「深層次矛盾」,矛頭直指各大地產商:「香港樓宇的『天價』對誰有利,答案或許並不難猜。」

關鍵在如何運用「尚方寶劍」

《香港01》一向支持港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增加土地供應,但也明白到出動「尚方寶劍」是一回事,如何運動箇中權力是另一回事。

單講土地問題,地產建設商會執行委會主席梁志堅表示,部份發展商所持土地商業價值有限,政府出錢收地是「一家便宜兩家著」,但對於按現行每平方呎約1300多元作補償,他就不願置評。土供組主席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則直接建議,當局可提升土地補償價格。

鄉議局主席劉業強。(資料圖片)

石禮謙:「打地產商」製造矛盾

即使港府願意補貼地價,收地建造公屋,解決住房問題亦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用意只在於展示港府仍有管治意志,未見得有助打贏輿論戰。9月19日,地產業界人士如施永青便在旗下《AM730》指出:「(民生議題)都是香港社會存在已久的老大難問題;解決需時,遠水根本不能夠近火。」

輿論戰效果有限,港府放出的風聲先引來個別建制派反彈。鄉議局主席劉業強於17日表明,希望政府不要以為手持《收回土地條例》就是「尚方寶劍」,可「盲搶」新界私人土地;立法會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則於20日直言,港府由於民望低落,藉此「打地產商」並製造矛盾,以期塑造有所作為的觀感。

【85罷工】最後集會亦無可避免演變多區衝突,多區都有市民與警方開打、圍堵警署。在沙田,更有示威者向警署放火。(盧翊銘攝)

大財團勢力獲「制度化」呈現

本港許多大財團以地產生意為主業,勢力延伸至各行各業,其政經影響力於現行政制獲得顯著確認。

立法會共有70位議員,有35位來自功能界別,當中又有約一半界別與工商界有關,如金融界、進出口界、飲食界等等。必須指出的是,工商界不是鐵板一塊,各界別的利益和立場不一定一致,但大財團財雄勢大,制度上可藉擴張生意版圖以增加手上選票,現實上可通過商業網絡以發揮遊說作用。

至於特首選舉,按現行辦法分為4大界別,各界別持有300票,其中「第一界別」即主要由工商界代表組成,包括香港僱主聯合會(16票)、地產及建造界(18票)、進出口界(18票)等等。回顧2017年特首選舉,就有傳工商界傾向投票予曾俊華,結果經過北京一番「箍票」工作,林鄭月娥成功以777票當選。

曾鈺成:政治和經濟都欠民主

由此可見,大財團勢力有其「制度化」根源,一旦港府有大動作「搬乳酪」,立刻就要承受內部反彈的風險。有見及此,《香港01》認為北京有需要建立積極的「一國兩制」心態,推動和督促港府的改革規劃,並可在政治面上予以援手,從中協調各方利益。

石禮謙認為,政府如在現今民望低落的情況下,同意積極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公屋,只是期望製造政府有作為的感觀,而該做法是「打地產商」,並製造矛盾。(梁鵬威攝)

可是按「一國兩制」規範,香港問題終究要香港解決。遍觀各地民主政制,金權政治比比皆是,選舉制度無從制衡大財團,但香港的情況更特殊,財閥勢力獲「制度化」呈現,而港府既無政績又非民選,欠缺認受性。若果要增強港府的政治能量,以助應付既得利益集團,雙普選政制改革亦應在考慮之列。

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早前指出,示威浪潮有兩大源頭:「政治沒民主,經濟又沒民主,這讓年輕人看不到前途。」港府正設法就「經濟民主」對症下藥,北京表明支持和支援;至於「政治民主」,北京或可考慮在適當時機,再次推行雙普選政改,真正消除社會疑慮,滿足港人心中的最大期待。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