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中國輿論行使「市場武器化」的雙面刃

撰文:萬敏婉
出版:更新:

因為一則支持香港示威的Twitter,美國職籃(NBA)踩上馬蜂窩,且事態持續蔓延。
為表達抗議並「懲罰」發出該推文的侯斯頓火箭隊總經理莫利(Daryl Morey),中國籃球協會不僅暫停了與火箭隊的合作,中國運動服裝品牌李寧,以及火箭隊的贊助商之一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也宣佈暫停合作,更有家電商長虹.美菱下架並召回所有與NBA火箭隊聯名的冰箱。

NBA總裁施華(Adam Silver)對莫利的說法雖不認同,確認為其有言論自由的說法,引發內地社會全面爆氣抵制NBA。(截取網絡)

隨著NBA總裁施華(Adam Silver)認為莫利的發言雖不適當,卻仍支持其有表達言論自由的說法一出,內地輿論傾舉國上下怒火朝NBA瘋狂射擊,包括央視體育頻道於10月8日發表聲明,立即暫停「NBA季前賽(中國賽)」目前的轉播安排,並「詳查」涉及NBA的一切合作交流。騰訊體育也發佈公告稱,即日起暫停NBA季前賽(中國賽)的轉播安排。

緊接著,國產手機品牌vivo發聲明稱,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即日起中止與NBA的所有合作,另一運動品牌「安踏」也緊隨其後,至10月9日,NBA中國所曾公佈的25個官方合作夥伴中,至少9個公開聲明終止合作,比例達三分之一。

當然,從中國的角度,NBA來賺中國人錢,卻又發出損及中國主權的言論,簡直就是「吃飯砸鍋」的最差勁代表,不懲罰他懲罰誰。「下架」NBA不但能表達出中國方面的強烈態度,同時也讓長期對中國有優越心態的美國,能體會到「中國不是好惹的」。然而,使用「市場」作為武器,卻勢必得面對這個武器所帶來「雙面刃效應」,首當其衝的就如同台北市長柯文哲所稱,「沒有精彩球賽可看」的數億內地觀眾。而已與NBA簽約合作的商家宣告停止合作雖然只是簡單一句話,背後卻也得負擔合約停止等經濟損失。

侯斯頓火箭隊此前才在日本進行2019年美國海外第一場季前熱身賽。圖為日本支持火箭的球迷。(休士頓火箭隊官網)

當然,對不少中國民眾來說,看不到NBA還有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可看,相關經濟損失在持續成長的中國經濟前景下也僅是九牛一毛,但對美方企業與團體所帶來的打擊更大。然而透過市場當武器,所產生更重要且更無形的「雙面刃效應」,則是在中國社會輿論「愛國主義」所催生的民粹情緒下,對國際商機所可能帶來的戕害。

有識者或許會稱,商人談的是賺錢,只要中國有錢賺,怎麼可能不來。然而利益確實是商人的重要著眼點,但「穩定地獲利」更是在當前全球化社會下,企業在各國發展時所需納入的重要考量。若某個投資地點的政治風險過大,即便其擁有龐大的資金、市場、人力,國際企業在投資時可能也會有所思量,或者選擇較為「速食」的投資方式,例如僅派代表處處理相關投資而不設立總部,或者在雙方合作的契約中增加政治風險性條款,藉以避險。

如此一來,短期內或許市場榮景依舊,但當在此投資的企業想的只有如何賺錢,而不是在當地長久經營,則對當地相對能帶來的貢獻也就很有限,這對當地不論是產業發展或者人力資源升級都並非正面。

從NBA事件之後,美媒《紐約時報》就以「NBA挺港事件背後:國際公司在華雷點難料」作為標題進行報道,可以一窺國際輿論到底對這起事件有甚麼樣的思考。文中逐一列舉NBA、Givenchy、Coach、Versace,甚至高檔珠寶商Tiffany的商品或廣告在中國「踩雷」事件,側面點明在中國做生意可能發生的風險已經愈來愈難料。

火箭隊當家球星占士夏登(James Harden)之前雖然曾向中國球迷道歉,稱「愛中國」。不過稍早夏登在日本接受訪問時,卻改口力挺言論自由。(法新社)

此外,莫利事件在中國隨著愛國主義幾乎無限上綱的抵制,也成為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民眾是用甚麼樣的方式,來對待「說出我不喜歡聽的話」的人。

當中國崛起的過程,為讓全世界習慣並接受中方的崛起,透過自身龐大的市場作為手段,對觸及中國不可碰觸區域,以市場抵制等手段表達出強烈的反彈。雖然這可有效讓國際社會瞭解中方的堅持,但此同時,卻也形塑了中國「讓我不爽就不給你做」的相對非理性態度。

畢竟換個角度來說,不論是官媒或者部分私人企業,拿特朗普調侃開玩笑,或者拿黑人白人問題說事,甚至談及3K黨或者納粹等問題,並不會有美國或者德國企業,就此宣告與中國相關企業停止合作。

火箭隊此前為了廣大中國市場,曾出款了中文版本的球衣。(路透社)

因此,以自己的市場作為武器,來攻擊或者懲罰從自身角度來看已經「越界」的對象,或者迫使企業「道歉」、「下架」,如此懲罰或者攻擊,長期下來恐怕最終破壞的會是自身國家形象,以及能夠說服國際社會的穩定商業經營環境。

反之,若不是用「取消合作」、「停止轉播」這種近乎由上而下的作法,而是交由消費者自行決定,由消費者「自行」發動不願意購買或消費相關的產品、服務,則這樣的產品與服務自然無法在該市場區域內立足,這也才是真正能帶給相關企業絕對打擊,同時也讓相關企業在投資之初,就會避免觸及的「正常商道」。

總結的來說,當中國希望全世界能夠理解與接受中國的崛起同時,也需要理解與接受,世界有些地方的規則不一定與中國完全相同,讓商業回歸商業、用消費來決定市場要芒甚麼。當中國持續高喊要全球化的同時,需要理解,全球化不是只有讓世界接受中國,還需要中國開門掀窗,讓世界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