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華為孟晚舟被捕一周年 中美加各有教訓得著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2018年12月1日,華為CFO、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拘押,至今逾一年仍未獲釋。今年12月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便再次敦促加方及早釋放孟晚舟。

測試中國科技產業底蘊

美國是孟晚舟案的「始作俑者」,足以主導事態發展,如今則任由各方陷於加拿大的司法程序。對華府而言,以拘捕孟晚舟為突破點,可以乘勢帶出對華為的各項指控:收受中國政府補貼以獲取不公平優勢;盜取外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在產品中植入「安全後門」。

美國手上有多少證據並不重要,最關鍵是透過孟晚舟案,挑起全球輿情關注,將「美國故事」注入每一個傳媒生態。更為要者,相比一觸即潰的中興,華為更具全球競爭力,華府可藉封殺華為,測試這間龍頭巨企的真正實力,從而探知在各種宣傳背後,中國的科技產業到底有多少斤兩。

美國總統特朗普。(資料圖片)

對中國而言,孟晚舟案是一座里程碑,預示美國一整年來的「談判手法」。在案件爆發前,華府的行動似乎都是各有步伐,並不會混為一談,尤其是中興封殺事件和平落幕,更加強這種錯覺。可是自從孟晚舟在溫哥華為捕,後續各種線索疊加連繫,美方「分進合擊」的策略便表露無遺。

美方「分進合擊」成新常態

首先就案件本身,實屬華府啟動「長臂管轄」的影響力,動用司法和外交資源,以違反本國伊朗禁運令為由,要求盟友拘捕外國疑犯。與這場官司同步進行的還有一系列封殺攻勢,包括打出「國安牌」,要求西方陣營在5G基建排斥華為;至今年5月,美方更把華為納入「實體清單」,下令美企「斷供」零件和技術。

🔻點擊圖輯了解孟晚舟被捕風波🔻

另一邊廂,華府更進而將華為問題與中美貿易戰掛鉤,表明可一併處理。由5月公布華為禁令開始,美方就以每90天為一循環,屢次延長禁令的「寬限期」,並拋出對華為貿易的「許可證」,這既是容讓相關美企有時間調整業務,也是公然「場外加牌」,於關稅威脅外開啟新戰線,企圖迫使中國讓步。

孟晚舟案於此猶如轉捩點,明示中方對美判斷須更為謹慎。美國在兩強角力中佔上風,而且有別於過往做法,華府毫不掩飾地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尋找著力點,全方位對華施壓。換言之,北京不能指望華府會一事歸一事,限於在經貿領域縮少對華逆差,而是要有心理和實質準備以應付「新冷戰」爆發。

加拿大成中小國家前車之鑒

或者在孟晚舟案,感受最深的反而是一眾中小型國家,加拿大的外交困境是前車之鑒。正當兩強角力,夾縫中的各國都需要提升政治敏感度,留意每一件事的含意,否則稍一不慎就會捲進交鋒火線,要求和則事態主導權不在自己手上,要求戰則沒有還擊之力。

孟晚舟案步入可長達以十年計的司法程序,渥太華基本上無事可做,只能獲得西方陣營道義上的支持,並且定期對中國抗議和交涉。北京的報復全落在加拿大身上,兩名在華加藉公民被拘留至今,而加拿大芥花籽產品則被禁止進口,此前豬肉和牛肉亦一度在被禁之列。

任正非曾說,華為不過是中美矛盾之間的一粒「芝麻」,那麼如循其思路,孟晚舟案就更加是小事一宗。可是由美國策動、中國反擊到加拿大進退兩難,這宗引渡官司也許會成為「經典例子」,時刻提醒各持份者,眼前是更為高壓、複雜而多變的處境,過往那一套判斷準則已不適用。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