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元251事件」戳痛民眾 華為輿論風暴背後的真相與情緒

撰文:柳書曼
出版:更新:

在國際聲名大噪的中國科技巨擘華為,近日再因為與一名前員工的糾紛而成為內地輿論焦點。「華為大公司欺壓小員工」、「華為對離職員工司法迫害」等言論接踵而至,一時間,這家在中美貿易戰裏象徵民族韌性的企業,淪為媒體與網民口誅筆伐的「剝削者」。
這場風波的是非曲直其實尚未明確,但華為成為眾矢之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戳中了當下內地一個痛點—勞資矛盾,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勞資矛盾,即使這種矛盾的線索還未充分展現,社會輿論已等不及所謂「真相」,急於表達情緒。

華為離職員工李洪元成為內地輿論焦點。(資料圖片)

上周四(12月5日),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正式向外回應「我們的聲明寫得很清楚,對涉嫌違法犯罪進行舉報,所以它不是一個勞動糾紛。我沒有再多的評論」。宋柳平所稱的「它」是「李洪元251事件」。當天,華為高級副總裁陳黎芳進一步明示,華為舉報前員工李洪元一定不是為30萬元人民幣離職補償,而是涉及「超出華為一個企業可以做的事情」,故依法舉報,「我們要有足夠耐心,來看李洪元到底犯的是什麼事情」。隨後自稱了解該事件一些內部資訊的《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暗示,華為當前在李洪元事件上有難言之隱。

華為回應火上加油

這場突如其來的輿論風波源自11月28日中國自媒體上爆出一份《刑事賠償決定書》,從而牽扯出李洪元因在離職時與華為就離職賠償款等問題發生爭執,而後被起訴敲詐勒索,羈押251天,後因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無罪釋放的事件。

2005年10月,李洪元從浙江省巨化集團離職,加入華為在杭州的部門。離開華為前,李洪元在華為的太陽能逆變器業務部門工作。2016年11月,他曾向上級舉報其所在部門一些造假行為。2017年,華為人事部門決定不再和他續簽勞動合同,李洪元接受了這一決定。去年1月31日,李洪元和華為網絡能源產品線人事管理人員何某談判,協商後將「N+1」賠償改為「2N」賠償。去年12月16日,深圳警方對李洪元實施強制傳喚,將其從住處帶走,案由為涉嫌職務侵佔,但在其抵達公安局後,案由被變更為涉嫌洩露商業機密,刑事拘留了一段時間後,案件移交檢察院。直到今年8月23日,龍崗區檢察院才最終以「犯罪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決定不起訴。截至釋放當日,李洪元被羈押了251日。

較早時候,內地民眾仍對孟晚舟仍受困加拿大打抱不平,但隨着「李洪元251事件」曝光,往昔的追捧都轉為撻伐。(路透社)

事件曝光後輿論反應強烈,在華為內部的論壇「心聲社區」上,有人在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發表的被拘捕事件一周年感言下面留言「251」,以示對華為的「抵制」;在知乎、微博等中國自媒體平台上,多的是對華為的「討伐」。華為在應對外部打壓時成為危機公關意識的表率,但在處理「李洪元251事件」上,它顯然沒有給出公眾滿意的回應。隨着事件在自媒體平台不斷發酵,甚至進入官媒討論階段後,華為才姍姍來遲首度發表聲明稱:華為有權利,也有義務,並基於事實對於涉嫌違法的行為向司法機關舉報。我們尊重司法機關,包括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的決定。如果李洪元認為他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我們支持他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包括起訴華為。這也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

然而,華為在聲明中只表示支持李洪元起訴華為,並未對事件本身作出說明。這讓本來就急於了解事件全貌、等候華為發聲的網民更為惱火,自媒體「大V」(指擁有眾多粉絲的用戶)的意見開始「收割」輿論,例如有「大象踩了你一腳,你可以踩回去」這些對華為的反諷、中共黨媒「人民網」轉載評論稱華為姿態傲慢、內地媒體澎湃新聞特約評論員指華為的聲明包含着「御賜」的倨傲等,連一向熱衷於就中國熱議社會事件發聲的胡錫進都發表評論,稱華為的回應聲明沒有照顧社會態度,「輸了情」。

較早時候,內地民眾對華為仍不吝溢美之詞,為孟晚舟仍受困加拿大打抱不平,但隨着「李洪元251事件」曝光,往昔的追捧都轉為撻伐。是華為真的該被千夫所指?還是輿論真的對所謂李洪元離職風波中的蹊蹺之處未有察覺?恐怕不盡然。

《環球時報》的總編輯胡錫進亦對華為的回應有意見。(微博)

互聯網放大「負面」效應

華為前員工的離職事件之所以廣受關注,背後有多方面的原因。正因如此,要全面看待這場風波,就不能只停留在譴責企業或站隊的層面。

從華為自身來說,一方面當然是其樹大招風。這就好比日前剛被輿論圍攻的網易暴力裁員事件,雖然這種議題在中國以至全球各地每天都可能發生,但華為、網易的裁員風波能夠掀起輿論風波,正因為這些大企業更容易成為輿論的靶子。另一方面,輿論對華為的討伐一定程度上夾雜着失望,因為華為在過去幾年代表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成就,市場佔有率大增,被貼上「國貨之光」的標籤,尤其是中美貿易戰中,華為抗住美國政府的打擊,其表現激起了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中國民眾賦予華為的榮光裏一定程度上寄託了愛國的樸素情感,這已經超越了對一個品牌的單純喜愛。正因為此,伴隨李洪元離職風波而成為輿論焦點的勞工賠償不合理、業務造假、「誣告」員工等負面消息,才會令民眾大受衝擊。

馬雲曽指,「996」的關鍵,在於人生的意義和奮鬥的方向在哪裡。(資料圖片)

從資訊傳播的角度來看,互聯網平台在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兩年,網絡維權案例不時引起輿論熱議,如此前的「996」工作制(即每天早上9時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時下班,每周工作六天)討論,原本只是內地一個程式員在一個開源網站上發起對互聯網行業加班工作制的抗議,但隨着網民的關注與呼應、互聯網大佬的發聲、官媒的跟進,演變成一個社會話題。再如此前的網易暴力裁員事件,當事人早已在多個社交平台發布遭到網易暴力裁員的文章,但未有引起太多關注,不過,隨着知乎、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網友互相轉發,特別是得到一些「大V」轉發關注,話題最終在多個平台互相延伸,引起激烈討論。

「李洪元251事件」也是如此,一開始在自媒體平台上曝光引起關注,而後被主流新聞網站進一步討論發酵。當然,這一方面與華為沒有及時公布完整線索,導致資訊不對稱,讓輿論出現誤判、從眾,甚至被帶節奏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資訊傳播的規律中,負面資訊總是最容易跑在前面,且放在互聯網環境下,這種「負面」效應更容易被放大。

其實,無論是華為自身危機公關做得不夠,還是輿論被帶節奏等都好,都不是決定輿論風向的最根本原因。輿論之所以呈現出同情李洪元,譴責華為的風向,是因為外界最先接收到的資訊不是華為後來的回應,而是「李洪元251事件」是一個勞資糾紛事件,而這戳中了當前眾多內地民眾的社會訴求。

內地互聯網行業有一種不成文但十分普遍的「996」工作制,今年5月輿論更刮起一場圍繞「996」話題的風暴。(資料圖片)

現有法例難解勞資矛盾

「我們永遠都不能成為孟晚舟,但隨時可能成為李洪元。」—一位內地網民對李洪元事件的評價,道出了互聯網從業階層的普遍心態。在過去十多年間,內地互聯網進入擴張階段,以「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先後在國際嶄露頭角,與此同時,互聯網從業者出現爆發式增長,一項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中國互聯網公司數量達49.8萬,同比增長14%,互聯網從業人員數量達1,600多萬。在這個過程當中,基於競爭力與發展節奏等因素,互聯網行業形成了一種不成文但十分普遍的「996」工作制。

今年5月,內地輿論刮起一場圍繞「996」話題的風暴,互聯網大佬馬雲的「996福報論」及劉強東「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的言論紛紛遭到網民譴責,認為這種思維反映資本家對新工人階級的剝削。內地現有《勞動法》規定:國家實行勞動者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8小時、平均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44小時的工時制度。但現實中,「996」已成為當前內地互聯網行業內大小企業都在奉行的普遍工作制度。事實上,5月份對「996」的討論已暴露出現有《勞動法》難以解決內地互聯網行業存在的勞資矛盾,但當時的爭議仍舊局限在到底該「996」還是「8小時」工作制。

坦誠講,拋開階級站位,馬雲、劉強東敢於在輿論風口發表那樣的言論,想來也不是為了顯示既得利益者的優越感,而是他們創業的時代正是內地互聯網的起步階段,之所以勸告現在的年輕人不要過於在意工作時長這些條件,是因為他們那個時代還處於「做蛋糕」的階段。就如過去幾十年,中國社會最關心的話題是如何創造經濟奇蹟,但如今,中國經濟的發展成就世界矚目,中國人也更強調個人獲得感的滿足、對社會資源分配是否合理、社會規則的制定是否公正。再回到「李洪元251事件」,輿論之所以對華為如此不滿,大概也是對現存的勞資矛盾深有同感,而並非對李洪元與華為二者之間的所謂糾紛「投票」。

上文刊載於第19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9日)《「李洪元251事件」戳痛民眾 華為輿論風暴背後的真相與情緒》。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