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危機】中俄批美程度有別 北京為何緊守「三不政策」?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伊朗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1月3日遭美軍空襲炸死。
在美軍炸死蘇萊曼尼一星前左右,由12月27日至30日,中國、俄羅斯和伊朗在阿曼灣地區舉行,解放軍海軍派出西寧號導彈驅逐艦參加。當時中國國防部就表示,今次演習旨在展示中俄伊共同維護世界和平與海上安全,與地區形勢沒有必然聯繫,又指演習是三國的正常軍事交流活動,符合國際法及國際慣例。

中國左右逢源不避嫌疑

至少在對外表態時,中國都故意淡化「結盟」色彩,避免予人「選邊站」或「拉幫結派」的印象,況且這一類演習早已「常態化」。就在三國演習之前一個月左右,中國就與沙特阿拉伯舉行為期3周的海上聯合演習;沙特與伊朗為區內死對頭,而中國能不怕嫌疑地左右逢源,足見北京的外交空間之寬裕。

伊朗指揮官被殺:伊拉克民眾上街悼念蘇萊曼尼(美聯社)

中國之所以能在中東游刃有餘,有效的外交政策是主要因素之一。實則對於美軍「斬首」蘇萊曼尼,中俄反應就有微妙差異,反映北京的小心謹慎,這首先體現於其各層級統一外交口徑,明確迅速地向涉事各方表明中方立場。

事發後不久,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外事委辦公室主任楊潔箎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通電話,敦促美方保持克制,儘快重返對話軌道以緩和緊張局勢。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則與伊朗外長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通電話,批評美方的軍事冒險行為違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敦促美方不要濫用武力。

甚麼是「客觀公正立場」?

王毅又特意點出:「中方將秉持客觀公正立場,為維護中東海灣地區和平安全發揮建設作用。」1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重申,希望美國保持冷靜克制,避免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1月5日,駐伊朗大使常華會見伊外交部部長助理兼亞太總司長扎比卜,基本上重新講一次王毅的說話。

🔑中國軍隊頻現身西印度洋🔑

+1

由此可見,中方一則指責美方「無規無矩」,侵犯伊拉克的國家主權,二則會「秉持客觀公正立場」,不偏幫美國或伊朗,是其是非其非,三則致力於維繫地區和平,言下之意是既反對華府「窮追猛打」,也不同意伊朗軍事報復美國。就對伊朗的態度,北京與莫斯科之間有微妙差異。

相比中方的「客觀公正」,俄方就蘇萊曼尼之死,向伊朗人民表示哀悼和慰問,並譴責美國的單方面軍事行動;外長拉夫羅夫更直接向蓬佩奧表明,俄方視華府「斬首」蘇萊曼尼為「非法」之舉。當然中俄也一致表示,美國應與伊朗對話以化解分歧,兩國亦會致力於防範地區緊張氣氛升溫。

從事態前因後果來看,美伊兩國在伊拉克各有代理人,於體制內外互相傾軋,在蘇萊曼尼被殺之先,美軍承包商遇害,美國駐伊大使館被包圍,華府就直斥伊朗為「幕後黑手」。至於蘇萊曼尼本人,他在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組織什葉派民兵,擅於發動「非對稱作戰」以擴張伊朗的勢力範圍。

🔑美軍炸死伊朗指揮官蘇萊曼尼🔑

+2

局勢動蕩不利中國外交定位

由此可見,如果「客觀公正」地看待這件事,中國已經不便於「選邊站」,最正路就是替伊拉克抱不平。實則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6年訪問中東地區,其間便提出「三不政策」:「在中東不找代理人,不搞勢力範圍,不謀求填補『真空』。」這政策符合中國在區內的自我定位。

與美俄不同,中國在中東並無軍事戰略野心,反而要專心做生意食四方茶飯,最好是毋須「拉幫結派」,悶聲就能發大財。若果被視為偏向伊朗,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勢力就會找上門,而沙特又是中國的主要原油供應國;假如被認為對美施圍魏救趙之計,一旦分散華府注意力不力,更有可能破壞中美關係大局。

更為要者,美國的原油供應理論上已能自給自足,去年更成為淨出口國,相反中國是最大原油淨進口國,相當一部份來自中東地區,包括伊拉克。一旦當地局勢不穩,難保不會加劇通脹和經濟動蕩。事實是中國從來不是主要玩家,也不應自居為主要玩家,故此最佳辦法還是緊守一貫方針,謀定而後動。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