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台灣大選】大選「改變」了蔡英文 台灣小心步庫爾德人後塵

撰文:江流
出版:更新:

日前有台媒觀察到,在台灣大選中落敗的韓國瑜回到高雄後一改往昔作風,極少接受媒體公開採訪,遇到提問也僅以「謝謝」回應,被認為是大選讓韓國瑜低調了很多。
如果說失意者的低調有落寞與反思的成分,那麼勝利者的高調與不自矜的狂喜則令人擔憂有墜入盲目的危險,作為「勝利者」的蔡英文似乎正表現出這種特徵。

蔡英文在接受英國媒體BBC專訪時,表明台灣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叫自己中華民國台灣」。(影片截圖)

「我們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我們叫自己中華民國(台灣),我們有政府,有軍隊,還有選舉。」這是蔡英文連任台灣總統成功後首次對兩岸關係的立場明確宣示。台灣學者稱這如同將兩岸定義為「敵對的一邊一國」關係,給予「未答完的試卷」最後答案。儘管蔡英文當是時通過英國媒體BBC向外喊話,但她在訪問中毫不掩飾的「台獨」主張與更加強硬的措辭,令外界看到一個被選舉結果刺激後更加底氣十足的蔡英文。

在BBC公布的這段時長僅4分多鐘的訪問中,蔡英文警告中國大陸不要輕舉妄動,如果對台動武,必將付出十分巨大的代價。類似警告以往多是出現在大陸對台灣的表態中,但今次來自蔡英文,且是前所未有過。

創下台灣民主史上最高選票紀錄的蔡英文,似乎在這場選舉中得到了莫大的信心,言行也愈發高調起來。在回答BBC記者關於「戰爭」的背後所指時,蔡英文毫不怯場地稱作好準備,加強自衛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這不免令人憂心蔡英文會走得更遠,是否果真會如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所說「自我膨脹」起來,還產生了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

蔡英文在今次大選中贏得的選票,創下台灣民主史上最高紀錄。(中央社)

無論是中國過去近40年的發展還是當下的戰略決策,美國始終是那個最為關鍵的因素,而大陸遲遲未能解決台灣問題,歸根結底背後也有相當的美國原因。

從2016年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後,打破美國近40年來外交慣例與蔡英文通電話,到過去4年間美國不顧中國反對先後通過《台灣旅行法》、保證對台售武常態化的《2019年台灣保證法案》。再到今次大選期間,美國國會通過2020年度的國防法案,其中除了繼續強化美台防務合作之外,還單列出要監控中國介入台灣大選的條款。

當美國在蔡英文第一個任期內釋放的訊號,令其以為「國際社會支持」有了保證,當此次更破紀錄地贏得超過800萬張選票,以為台灣民意盡在掌控時,蔡英文便以為有了跟大陸叫板無可置疑的底氣。

蔡英文大選後前往中央黨部向中常委致意,並於致辭時表示贏得超過800萬張選票有很多原因,但不能被簡化成人民對執政團隊無條件的支持,呼籲黨務同仁要堅守崗位,認真打拼。(中央社)

即使大陸承認美國是台海問題上繞不開的角色,但是否就意味着蔡英文真的就該把台灣的未來押在他人身上嗎。30年來,中東不止息的戰火應該令蔡英文有所啟示,夾在大國博弈之下,哪一個小國的命運不是被戰火吞噬,陷入動盪與被肢解。就在3個月前,委身美國的庫爾德人慘遭拋棄,亦再次印證「做美國的敵人很危險,做美國的朋友更危險」的教訓。但是台灣不僅沒有以此為鑑,反而一心撲火,難道蔡英文是要把台灣變成下一個庫爾德嗎?作為掌握2300萬台灣人民命運的領導人,蔡英文竟然寄希望於喊着「美國優先」的特朗普,這種想法不僅天真,簡直是瘋狂。

雖然當下中美關係仍然不明朗,但蔡英文如果盤算藉此加速「台獨」進程,那恐怕真的低估大陸動武的機率。習近平厲兵秣馬那麼多年是為了甚麼,中國軍事力量不斷向南海傾斜又是為了甚麼,難道真是看着台海風平浪靜嗎。蔡英文想要以小博大,恐怕是耍了小聰明、犯了幼稚病。

沒有選舉壓力的蔡英文,可以沒有後顧之憂繼續刺激大陸,但是她必須認識到要為此付出的代價,認識到對台灣來說是否得不償失,是否未能為選民負責。蔡英文之所以敢公開向大陸叫板動武,大概是真的被這場大選刺激到,認為有800多萬人向她投票,也就間接認可其在兩岸議題上的立場。但是蔡英文似乎忽略了投票給她,並不意味着真正支持或者授權她可以激化兩岸矛盾,而可能只是更無法認同國民黨在兩岸議題上的態度。

蔡英文勝出大選,得利於爭取到台灣的年輕世代支持。(中央社)

綜觀蔡英文的選民以年輕群體居多,蔡英文也承認這場勝利,得利於爭取到台灣的年輕世代支持。但是蔡英文不要綁架台灣民意,也不要被所謂「民意」誤導,年輕人的激情使得她們在過往的政治運動中都充當先鋒角色,但是也極容易被盲目左右、被誤導。過一段時間看看香港的發展,或許會讓旁觀者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