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人權價值面前 難道還要區分誰是「真台灣人」?

撰文:伍逸豪
出版:更新:

春節期間隨同母親至湖北荊門探親的台灣血友病少年小宇,母子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滯留當地,且因封城後通行證辦理延誤,未能搭上2月3日首班返台包機。
兩岸官方後續包機談判未果,而台灣內部又因少年母親的「陸配」身份與相關言論吵翻天。最新的進展是,在少年藥劑即將用罄前夕,透過各方協調,母子兩人將於24日晚間搭乘長榮航空班機由成都返台。

就在這對母子有望返台前不久,以前外交官身份活躍於政界和輿論圈的劉仕傑,在其Facebook發文「起底」,指這位血友病少年「是中國國籍,不是台灣籍,是徹頭徹尾的中國人」;並指其來自大陸的母親嫁給台灣人後才取得台灣籍與健保資源,後來又改嫁給一名大陸人,而生下了這名血友病少年,因此他的親生父母親都是「中國人」。該名母親日前表示孩子藥劑快用完了,希望各界能「救救孩子」,但劉怒斥:「台灣不欠你甚麼」。

滯留湖北的台灣血友病少年及其母親(中),因為身份認定在台灣內部引起爭議。(Facebook@姚人多)

劉仕傑此文一出,引起台灣輿論譁然,以「中國人」身份為由排斥這對母子的風氣再起。隨後引來台灣陸委會23日深夜特意出面澄清,強調血友病少年是在台灣出生,領有台灣身份證,具有中華民國籍,且其母親已依規定程序定居,取得台灣身份證多年。陸委會駁斥劉仕傑的說法是錯誤訊息,呼籲民眾不應再繼續傳播。

事實上,這對母子返台之路一波三折,而且早已陷入台灣身份政治的風暴之中。一開始,首架武漢台人包機抵台後,台灣官方批評名單由陸方主導,任由台商團體「做人情」塞人上機,從而排擠了其他更需要回台接受醫療的人士。台灣遂以這名血友病少年未登上首架包機作為理由,與大陸官方就後續包機事宜展開政治口水戰與攻防戰。

血友病少年隨即面臨藥劑不足的窘境,但第二架包機仍遙遙無期,後來靠着兩岸官方與台商合作「千里送藥」,一度傳為佳話。然而,沒多久之後,台灣輿論風向轉為批評該名母親,指其感謝文章沒有提及「台灣政府」,又被網民挖出她是支持韓國瑜的「韓粉」,從而「出征」攻擊這名母親,斥其「不知感恩」。甚至有台灣網紅,公開直言「直接放生不要浪費資源救了」。

陸委會澄清,指血友病少年母子都領有台灣身份證,呼籲民眾不應再流傳錯誤訊息。(Facebook@大陸委員會)

此前陸委會身陷陸配陸籍子女能否入台的爭議時,其實已多次表明「陸配也是我們的家人」,但早已止不住台灣社會因恐慌而對具有大陸背景人士的「獵巫」。當陸委會因劉仕傑影射血友病少年母子都是「中國人」後,終於出面證實他們兩人都是具有法律意義的「台灣人」時,陸委會Facebook又遭到網民「出征」留言,指就算他們有台灣身份證,但醫療資源只能保留給「真台灣人」。

台灣政客也利用民粹情緒抓住了炒作機會。例如台灣基進立委陳柏惟,很快地在Facebook上拋出「專制共產禁用民主健保」的主張,將醫療保障與社會資源分配的議題,迅速上綱上線到「民主」與「專制」的意識形態衝突。

簡單來說,血友病少年母子的遭遇,映照出台灣社會輿論的迅速變化轉向:一開始認為他們應該優先回台;後來發現母親是「親中」、「韓粉」、「陸配」,便要求將他們「放生」;再到台灣官方認證母子都是「台灣人」後,又主張是「台灣人」還不夠,還必須是「愛台灣」的「真台灣人」才行。從人權到主權,再從主權到愛台灣,台灣對於身份權利與醫療資源的界定不斷再退縮,成為一場多重博弈。

問題在於,當台灣高舉自由民主人權大旗之時,卻因為對大陸的敵對與仇視,將本該非零和關係的人權、主權、愛台灣等價值完全對立起來。到最後淪為只有「愛台灣」的人才能享有「人權」,其他群體都是必須拒斥在外的「非我族類」。例如一位作家直接在血友病少年母親身上貼上「中國黑寡婦」的負面標籤,這樣難道不是對於台灣自身標榜的進步價值的巨大諷刺嗎?

事實上,近年來台灣官方和民間,為了沖淡身上原有的「中華文化」,從而大力建構台灣的「多元文化」,而這個「多元性」,正是倚靠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共同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支撐起來。而放眼世界,西方國家因為社會停滯致使內部興起排外民粹之風,但進步勢力普遍認為這股風氣對社會是有害的,需要扭轉與改善,畢竟民族國家(nation-state)這個形式演變發展至當代,早已不是根據種族或血統來劃定公民身份。

這對血友病少年母子正是台灣社會的一面鏡子,台灣對於醫療資源的珍視是可以被理解的,也應該受到重視,但真的有必要在主權紛擾與身份認同面前,將人權價值全然棄守?要走上一條種族主義式的仇恨之路,還是以健康開放的心態,共同撐起這面得來不易的社會保障網絡?這應該是在防疫要務之外,台灣必須要捫心自問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