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從身陷旋渦到領導G20 中國為何能奪取主動

撰文:王新
出版:更新:

3月26日晚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這是疫情爆發以來,習近平出席的首場重大多邊活動。會議上,習近平稱「病毒無國界,疫情是我們的共同敵人。各國必須攜手拉起最嚴密的聯防聯控網絡。中方已經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網上知識中心,向所有國家開放。」習還呼籲G20成員採取共同舉措,減免關税、取消壁壘、暢通貿易,發出有力信號,提振世界經濟復甦士氣。

習近平出席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新華網)

其實在官方宣布習近平將出席這場G20特別峰會的當天(3月25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馬朝旭對媒體的講話就已經是中方立場的預熱——呼籲團結、溝通與合作。與此同時,在這場疫情的全球防控過程中,中國也在努力展現自己的大國擔當形象。

從1月23日宣布對重災區兼疫情發源地武漢「封城」到3月23中國政府宣布「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中國已經擺脱了前期疫情在本土爆發期間的各種被動局面,從被圍觀和批評的狀態,扭轉為控制本土疫情後積極展開對他國展開援助。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羅照輝3月26日白天在一場新聞發佈會上介紹,中國政府已對83個國家以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包括檢測試劑、口罩等醫療物資。中國為何可以實現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中國本土疫情的有效控制

如前文就已經提及的,中國從1月23宣布對重災區兼疫情發源地武漢「封城」。當時沒有人可以預測到這場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疫情將會什麼時候結束。事實上,因為前期對於疫情的判斷和預測一直和2003年爆發的另一種冠狀病毒造成的肺炎疫情SARS對標,曾導致2019年底爆發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傳播速度和嚴重程度一度被低估。所以無論是身在中國的民眾,還是中國境外的觀察者都發現,從中央到地方,中國政府對這場疫情的管控措施和武漢當地的醫療救治援助有一個不斷加碼的過程。

今年2月,武警新疆總隊某支隊350名武警官兵為市民獻血。(中新社)

期間,因為疫情爆發速度太快,加之武漢甚至湖北其他地方政府部分官員的無為和無能,前期疫情防控意識不足,出現如醫療人手不夠、防疫物資不足以及物資調控混亂等諸多疏漏,讓外界對中國政府的批評之聲四起。而隨着對人口流動管控措施的日趨嚴厲,「涉嫌侵犯人權」的聲調也在西方媒體上出現。

疫情大考之下,中共體制以及官員暴露出來的各種問題當然需要反思。不過終究,中國中央政府出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親自指揮、親自部署」,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擔任中央疫情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用軍機運送醫療物質並由軍方全權接手十天左右快速建立起兩座專門醫院——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統籌安排19省對口支援湖北除武漢市外的16個市州及縣級市……一直倍受西方牴觸與批評的舉國體制,在這次中國疫情的的防控過程中,展現出了令人吃驚的效率和力量,實現了在中南海呼籲的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

當中國政府3月23日宣布「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的時候,中國政府領導全社會經過兩個月的全力抵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國從單日最高新增5093例確診病例,到基本以境外輸入為主、本土新增基本停止,也讓中國從疫情快速爆發導致的自顧不暇中解脱出來,可以行有餘力去幫助疫情後發國家。

為應對疫情,武漢興建了大量方倉醫院。(資料圖片)

中國經濟實力猛增之後的支撐

在控制住本土疫情擴散態勢之後,中國的對外援助引發諸多關注和分析。中國的援助對象除了伊朗和伊拉克和巴基斯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甚至包括意大利這樣的發達國家。2018年,權威醫學期刊《刺針》曾發表過一篇報告,從方方面面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水平進行打分。意大利排名第9,中國排名48。中國為何能快速控制好自己本土的疫情,並有餘力展開外援,甚至是意大利這樣很多人均指標遠高於自己的發達國家?

中國從2011年開始位居世界GDP排名第二的經濟總量不必多說,中國製造業產業鏈的完整性以及中國政府對本國企業和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均是主要原因。

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前,中國生產的口罩就佔全球產量的一半,日產2,000萬多個口罩,結果到今年2月底中國的口罩生產能力就提升至日產1.16億。期間,在中國政府的宏觀調控下,不僅原有的口罩製造廠商生產線全開,一些汽車、家電甚至軍工企業緊急轉產,跨界生產口罩、防護服等緊缺物資。除了知名的比亞迪、富士康、OPPO、格力、美的等購買生產線生產口罩外,其他大量中小企業同樣迅速投入生產口罩,至今中國已有超過2,500家企業開始生產口罩。

2020年1月22日,中國河北省邯鄲市,工人們在一家工廠裏製作防護口罩。(路透社)

中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的口罩生產能力迅速提升,除了企業相應政府號召大舉投資購買生產線之外,還與中國擁有完備的產業鏈,從棉紗、布料到口罩生產企業早已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優勢有關——中國是世界上具有最完整和最全面的產業鏈優勢的國家,沒有之一。各個行業上中下游和上游產業的聚合優勢將中國打造成了世界製造的中心,成就了「中國製造」。否則僅僅是購買口罩生產線而沒有產業鏈的支持也很難迅速提升數倍的口罩生產能力。

在產業層次上,中國當前國有企業主要處於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它們往往投資規模大,回報周期長,資金密集性、技術密集性明顯,掌握着經濟命脈;而民營企業則往往分布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加工類產業,其資源加工性、勞動密集性明顯。因此民營企業在價值鏈上與國有企業並不處於同一層面的競爭環節。中美貿易戰爆發兩年來,中國少數企業受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外遷,但規模不大。所以,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因為恐慌搶購導致中國經歷短暫的口罩短缺,以至於政府不得不對出手管控以保證醫用物資的供應後,中國口罩等醫療用品的產量快速達到本國市場需求且轉而面向全球供應。

也是中國多年戰略準備的結果

「中國試圖改變專制的疫情孵化器形象,換以在危急關頭擔負責任的世界強國形象。」近期中國的對外援助已經引起世界多家主流媒體的關注。中國今年之所以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能越過美國,更主動展現自己的承擔責任和有所作為。其實也是中國多年戰略準備的結果。

近期有大量海外華人華僑回國。(中新社)

經濟上的準備和積累,自然不是一屆領導人所能完成,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至2019年,中國GDP從3679億元人民幣增長到990865億元,增長近270倍。而政治上的準備,同樣長久。

中共十八大之後,中國的對外交往,逐漸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晦」以及其繼任者們的「悶身發大財」「發展經濟不折騰」開始改變。

2013年9月,習近平到訪哈薩克斯坦期間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同年10月於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一帶一路」升級為中國國家戰略。2015年9月,習近平在聯合國大會上首次向世界釋放了中國要構建新型國際關係的政治設想。在隨後的幾年中,該設想不斷完善,兩年之後的2017年1月他在日內瓦萬國宮所做的《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演講,正式宣告習近平外交理念的初步成型。

在這之後三年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次就全球治理問題進行集體學習,習近平在聯合國、G20集團、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亞太經合組織等重要多邊場合多次闡釋中國關於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主張。即使在被視為主要聚焦中國內政事務的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都出現了「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的表述,並給出中國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習近平在國際治理體系上,如此費勁心思筆墨,是他將其視為中國「民族復興」的重要一環。無人可以否認,習要重拾這個東方古老帝國威嚴的雄心。這種雄心體現在其提出的「一帶一路」跨國經濟帶項目,體現在將中國外交策略由「韜光養晦」調整到「積極有為」,體現在「一代人有一代人歷史使命」的表述中。

3月10日,習近平赴湖北省武漢市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華社)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書中曾指出,世界每隔百年會出現一個新的全球大國。負責中國經濟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團隊在2013年年初出版的這本《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中認為,全球經濟危機具有強烈的再分配效應,它將導致大國實力的轉移和國際經濟秩序的重大變化。「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驗證。

1929年大蕭條後世界經濟重心由歐洲轉向美洲,美國在世界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美元佔據支配地位,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誕生,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發生後,全球發展的重心則向亞太地區轉移,二十國集團(G20)平台產生,世界實力對比正在急劇變動,國際經濟秩序正在發生變化。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不僅已經給各國航空和旅遊業帶來沉重打擊,也讓全球金融市場遭遇罕見恐慌。隨着疫情出人意料地猛烈爆發,人們越來越擔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危害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此次的G20峰會就是在此背景下召開。

作為全世界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雖然讓中美矛盾似乎有加劇之勢,但是從中國和意大利和伊朗等多個歐亞國家的疫情防控合作態勢來看,疫情或將促進中國改善和歐洲各國之間的關係,促進「一帶一路」項目的落實,為後疫情時代的外交和經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而這正是中國跟進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獲取更多話語權的良好機會。中共顯然不會放過這個從危險中顯露出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