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近思錄:中國大規模經濟刺激到來

撰文:穆堯
出版:更新:

3月26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研議不惜一切代價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並承諾啟動總額5萬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以應對疫情對全球社會、經濟和金融造成的衝擊後,中共最高領導層翌日即舉行了一次至關重要的中央政治局會議。
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了中國不少拯救經濟的計劃,其中便包括「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

這一積極姿態是中共近年從未出現的政策鬆動,外界預判中國經濟觸底反彈的春天可能即將顯現。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經濟第一季度大幅下挫甚至負增長已然是事實。隨着中國本土疫情擴散受到遏制,中國社會生活生產秩序正在恢復,部份行業已復工復產達到100%,甚至超過年前水平,但其長期效應仍沒有完全消失,尤其是第三產業恢復仍然舉步維艱;而又因為疫情全球大流行的高潮尚未過去,國際貿易大受摧殘,中國工業生產能力雖然可以恢復,但是同步出口訂單的恢復仍然需要時間。

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露了中國不少拯救經濟的計劃,外界預判中國經濟觸底反彈的春天可能即將顯現。 (資料圖片)

在此背景下,中共最高層在這次會議上明確表態要「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儘管尚未量化為具體的數字,但毫無疑問這將釋放相當可觀的市場流動性,有可能讓暫時停擺的中國經濟迅速增加內生活力。

觀察人士注意到,有關特別國債發行的內容為近來最高領導層首次提及。特別國債在此前僅發行過兩次,每次均有其特定的背景。正所謂特別國債並非解決政府財政預算赤字而是為了某一特定的國家政策而發行,即是此意。

粗略地說,第一次出現在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期。當時財政部向4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發行了2700億元(人民幣.下同)長期特別國債,所籌集資金全部用於補充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資本金。當時4大商業銀行擁有1.5萬億壞帳爛帳,同時其資本充足率遠遠低於預防銀行業風險的國際規則巴塞爾協定規定的8%,為解決這些問題,財政部代表政府發行債券,並將這2700億元作為4大商業銀行的資本金。

受疫情的影響,中國汽車市場成交量低迷。(新華社)

第二次出現在2007年,其背景較為單一。當時中國外向型經濟大繁榮,外匯資金大增,截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已高達1.2萬億美元,通貨膨脹壓力大增。為此,中國財政部受權發行1.55萬億元的特別國債,用於購買約2000億美元的外匯,注資成立世界上最大的主權基金財富基金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而今次相較於以往,中國所遭遇的危機遠較以往更為複雜,更具系統性和全局性。儘管中共最高層尚未披露這次「特別國債」的規模和用途,但有理由相信應該會是數千億甚至上萬億規模資金拋注消費領域。外界預判,近期各地推出基礎建設投資計劃,刺激經濟復甦,而新的特別國債不同於補貼地方債務,而是以中央政府負債,應不會流向地方基礎建設。

事實上,對於國家釋放資金的流向,外界一直對温家寶內閣時期的「4萬億」刺激計劃的負面效應心有餘悸。「4萬億」刺激計劃應該如何看仍有爭議,但是基本的邏輯是,中國經濟未來必須要有內需來支撐。有評論說,全力啟動內需政策,讓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為全球資本、尤其是股權資本提供良好的利潤預期,讓中國資本市場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並藉助資本的聚集效應,推動中國經濟高質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