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對外援助遭抹黑 北京淡然處之就好

撰文:楊語濤
出版:更新:

隨着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經基本控制住疫情的中國開始加大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力度,然而,獲得的國際迴響卻不太正面。來自中國的醫療物資多次被質疑存在品質問題,甚至連中國對外援助的行為本身也被打上了「政治宣傳」的標籤。

中國政府3月中派專家赴意大利支援防疫工作,並隨行攜帶了17.3噸物資,包括呼吸機、監護儀、雙通道輸液泵等ICU 裝備。(新華社)

荷蘭衞生部在3月28日發聲明稱,此前收到130萬個標明「KN95」等級的中國製口罩,經兩次測試發現未能緊貼臉部及過濾病毒功能不合格,當局緊急下令收回分發到各地醫院供醫護使用的首批60萬個口罩,並表示將更嚴格地檢測從中國訂購的口罩。中國商務部與外交部作出澄清,稱涉事荷蘭公司向中國相關企業採購的口罩為用於個人防護而非醫療用途,出口時也是以「非醫用口罩」名義報關。

醫療物資陷「品質門」

與此同時,有捷克醫學專家表示,從中國採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錯誤率達80%。不過,中國駐捷克大使館隨後引用捷克衞生部副部長普利姆拉(Roman Prymula)的說法,表示這一說法並不正確。捷克第一副總理兼內務部長哈馬切克(Jan Hamáek)也表示,有關情況是由於捷方人員使用方法不當所造成。然而,對中國產檢測試劑盒的不信任已散播開來,西班牙衞生部因擔心檢測結果不準確,撤回了交付給馬德里地方政府的8,000個產自中國的快速檢測試劑盒,並退回另外5萬個沒有分發的檢測試劑盒。土耳其政府則表示,發現從中國寄來的快速檢測試劑盒準確率僅有30%至35%,決定放棄使用這批試劑盒。再早之前更傳出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捐贈丹麥50萬隻口罩因為品質問題被拒」、「加拿大警告阿里巴巴口罩不符合標準」等消息,但之後均被證實為謠言,馬雲也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聲,呼籲「公益需要善心,更需要善能」。

最新對中國醫療物資說不的是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官網日前發出一則「緊急使用管理」公告,聲明可以滿足指定性能標準的可接受的呼吸器產品只有六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不在其中,意味中國標準的KN95口罩將被拒絕進入美國市場。在此之前,美國疾控中心(CDC)曾公布一個「優化N95呼吸器供應的策略」,明確表示包括中國在內的七個國家和地區生產、與N95同級別的口罩可在美國替代使用。美方前後不一的態度令人驚訝,畢竟美國是當前的疫情重災區,防疫物資緊缺,對海外生產的口罩需求急增,資料顯示,目前當地一個N95口罩的售價已上漲到20至25美元。據美國CNBC等媒體報道,美國衞生與公眾服務部發言人表示計劃接下來的18個月購買約5億個N95呼吸防護設備和口罩。

圖為符合美國N95標準的口罩,N系列屬美國標準。(資料圖片)

令人感嘆的是,美國的態度到上周再出現180度變化,眼見美國醫護因口罩等保護裝備嚴重不足而怨氣衝天,FDA發出急緊授權,容許中國製KN95口罩進口。有分析認為,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審批中國口罩時要考慮政治因素,故即便醫療物資緊缺,也要「像拒絕華為那樣將中國口罩關在美國市場大門外」。從FDA朝令夕改也可看出,美國對中國口罩存有戒心並不全然關乎質量問題。至於中國口罩等醫療物資在歐洲等其他西方國家的遭遇,遇到的更多是標準不同的問題。

在醫用口罩中,N系列屬美國標準,KN系列屬中國標準,FFP系列屬歐洲標準,KF系列屬韓國標準。中國的KN95等級口罩能夠過濾超過95%非油性顆粒物,防護效果與歐洲標準口罩FFP2(歐洲口罩標準分為FFP1、FFP2和FFP3)大致相當。正是由於彼此標準不同,中國外交部在回應關於中國醫療用品質疑時披露,中方在剛開始抗擊疫情的階段也曾收到一些其他國家「不合格」的援助物資。

「中國製造」錯失建立口碑機會

儘管中方能就出口荷蘭的口罩和出口捷克的檢測試劑盒的問題作出解釋,但無可否認的是,近期各國政府通過私人公司從中國企業購買的醫療物資頻頻被爆出各種問題,反映不是所有「中國製造」的產品均能達標。

長期以來,「中國製造」在國際上的口碑並不算好,近年雖然在一些大型特種裝備、高科技產品上取得突破,在航太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國出產的輕工業產品仍未擺脫「粗製濫造」、「低價衝量」的形象,與「日本製造」、「德國製造」尚有不少差距。伴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率先走出高風險陰影的中國先後收到塞爾維亞、西班牙、菲律賓等國的求援,生產防疫設備的中國企業也接到了全球各地大量訂單,有生產呼吸機的中國企業的生產進度已排到下半年。既然中國是全球抗疫物資供應的關鍵一環,中國產口罩、試劑盒等產品在某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國製造」的水準,無論是未能準確掌握不同國家的標準,還是交易環節溝通上的失誤,抑或是純粹品質不達標,相關企業都錯失了提升「中國製造」口碑的機會,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教訓。

比起防疫產品的品質,讓中國更「鬧心」的是技術性問題已發酵成質疑中國的政治話題。客觀地說,西方國家在官方層面普遍對中國的援助表示歡迎和感謝,不僅有塞爾維亞對中國醫療隊施以最高禮遇,爆出質疑中國醫療物資品質事宜的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政府,對中國的公開表態均為讚美之詞,加拿大總理杜魯多上周二(3月31日)還特別對阿里巴巴表示感謝:「在加拿大困難的時候,阿里巴巴送來了50萬個口罩和10萬套檢測試劑盒。」

那些認為中國對外援助包含政治目的聲音,主要來自西方國家的媒體與個別政客。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柏瑞爾(Josep Borrell)視中國「慷慨解囊」為「政治權術」並呼籲歐盟「捍衛歐洲免受詆譭」;美國白宮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認為中國正以提供物資的方式進行「宣傳」;德國一家媒體刊文稱「中國正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同時也在攻佔一個又一個歐盟橋頭堡」;英國《每日郵報》3月28日援引英國政府人士表示,中國向各國提供的援助是「掠奪性援助」;法國《費加羅報》同一天也刊登題為《中國是怎麼利用病毒發起反攻的?》的評論,稱中國似乎戰勝了新冠病毒,但耽誤了全球疫情防控的時機,現在用中央帝國的姿態吹噓「中國方案」,是發動一場「全球性反攻」。

針對中國對外援助的「陰謀論」甚至擴展到中國國內的疫情防控上。法國《世界報》把中國給法國輸送物資的活動描繪成為了宣傳「中國在拯救世界」, 而目的是「掩蓋他們否認疫情,說了兩個月謊話的行為」。一些西方國家的政客還公開指摘中國隱瞞疫情、數據不透明。英國蘭開斯特公爵領地事務大臣兼內閣辦公室部長高文浩(Michael Gove)日前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去年12月中國就出現首個新冠病毒病例,但來自中國的報告並沒有清楚地說明疫情的規模、特質和傳染性。」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在上周三(4月1日)的記者會上說中國的新冠疫情數據記錄看上去「輕微」,「誰知道北京是否瞞報」。

挨罵是常態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中方需要明白,援助醫療物品的品質問題被無限拔高是因為政治因素,是因為有不少人希望中國有問題。而通過質疑中國來證明自己國內的防控沒有犯錯,是最為便利的推卸責任方法。中國要懂得在挨罵中保持足夠自信。對不少西方世界的人來說,只要中國還沒有實現「政治民主」、結束「一黨專政」,成績再多也不過是枝節和皮毛,中國終究還是「專制」甚至是「獨裁」的。在這前提下,中國控制住疫情是犧牲了「人權」的,感染人數少很可能是「瞞報」,對外援助更是反向的「和平演變」。

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不適應、不接受,這是常態。暫時摘不掉有色眼鏡,對中國誤解、質疑、詆譭,也很正常。疫情並不會中斷政治鬥爭,全球「大變局」甚至因此加速,現階段中國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推上風口浪尖。這是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須走過的歷程、必須承受的代價。輿論戰、外交戰、口水仗,這些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只要中國對自身防疫成果有信心,坦然面對罵聲,從容發展自己,繼續表現承擔更多國際責任的誠意即可。疫情讓全世界「摔了一跤」,現在比拼的,更多是誰能先「爬起來」。

上文刊登於第20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對外援助遭抹黑 北京淡然處之就好》。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