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甦棣揭示「主從關係」弦外音 美國眼中的台灣

撰文:鄭文翔 張鈞凱
出版:更新: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自今年2月8日入住台北榮民總醫院後,截至目前仍未出院。3月29日,台灣《自由時報》刊登了美國在台協會(AIT)前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一篇名為《向李登輝致敬》的短文,楊甦棣藉此文表達對李登輝的推崇之意,但也不經意地顯露出,台灣的所作所為似乎都是在美國眼皮底下,陷入了一種喪失自主性的困境。

檢視楊甦棣該篇文章,當他從語言能力、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人物等角度對李登輝高度讚揚的同時,連帶透露了美台間的緊密關係;然而,會有如此的緊密關係,不過又是與美國的國家利益有着高度關聯。

台灣《自由時報》刊登了美國在台協會(AIT)前處長楊甦棣(Stephen M. Young)一篇名為《向李登輝致敬》的短文。(中央社)

更耐人尋味的是,楊甦棣文中提到1999年時,李登輝在提出蔡英文等人為其量身訂做的「兩國論」後,中共已暗示「兩國論」幾乎等同戰爭行為,「而在華府,克林頓(Bill Clinton)已和六四天安門事件後的中國逐漸恢復友好關係,指示我必須向李總統強硬表態。」

楊甦棣說,兩國論發表後,他和李登輝曾進行過「一對一」、無翻譯也無記錄的對話,因此,兩人能「打開天窗說亮話」,李登輝也不會因有他者存在而感到難堪。楊甦棣稱,當時他雖然避免「為難或羞辱」台灣的民選領袖,但亦向李指出,美台雙方必須共同努力,為兩岸緊張情勢降溫。

其實,由楊甦棣這篇「讚文」,可一窺美國在台灣做決策時扮演的關鍵角色。甚至,他在文中沒講明的是,在與李登輝的私人對話中,可能早就不經意,甚至「故意」為難了李登輝,因此他才刻意強調當時不讓李在別人面前難堪。

3月5日,蔡英文接見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左),感謝美方通過《台北法案》,以實際行動支持台灣。(台灣總統府供圖)

馬英九看不懂AIT的蠻橫

類似的狀況,馬英九在其《八年執政回憶錄》中也有提過。2015年5月,馬英九提出《南海和平倡議》後,本欲親自前往太平島視察。然而,該構想被告知AIT後,AIT某高層官員卻態度強硬,認為馬英九不該去,以免影響原本預計該年7月的過境美國行程。馬英九在書中回憶,一個駐台美方官員,竟然可以用威脅、粗暴蠻橫的態度面對台灣,他迄今仍不懂為什麼。

不過,箇中原因其實再清楚不過。長期以來,台灣都是在追求「自主性」或「主體性」,「主體性」就是相對於「附屬性」,展現在是否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過去,台灣曾因是聯合國成員、高速的經濟發展,以及民主化後的成就獲得充足「主體性」。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政治氣氛劇變、發展陷入瓶頸、國際地位下降、民主自由走進死胡同、經濟發展更是停滯,使得「主體性」與自信同時下降,而「附屬性」則急速上升。自此,台灣的行動就更受限於美國與北京。

講得直白一些,楊甦棣的回憶表現出AIT的角色或許更像美國駐台的「總督府」,美國藉由AIT深度介入了台灣的重大議題,並實質規範着台灣在兩岸和國際議題上的言行,這顯示出,台美關係其實從兩蔣以來在本質上幾乎毫無變化,台灣必須隨時配合美國利益,毫無自主性,美台之間實質上仍是「主從關係」。

長期以來,台灣都是在追求「自主性」或「主體性」,「主體性」就是相對於「附屬性」,展現在是否能主宰自己的命運。(資料圖片)

老大哥始終站在台灣背後

再者,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蔡英文政府在2020年大選前後,對內對外都在鋪陳「美台關係史上最佳」的論述,加上台灣不斷受到北京施予的政治壓力,因此「美台建交」話題打蛇隨棍上,更有不少台灣網友到美國白宮請願網站「We the People」發起有關「美台建交」的連署,要求美國能夠「給個交代」。

然而,AIT發言人孟雨荷(Amanda Mansour)對相關問題雖然給了回應,但她強調,過去四十年,「維持現狀」為兩岸提供了和平繁榮,「我們認為,嘗試改變現狀會威脅這個穩定」

孟雨荷的回應明確代表了美國官方的立場。影片中,她的臉上帶着「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直接戳破台灣輿論對「美台建交」的遐想泡泡,直言之,美台是「真朋友、真進展」(Real Friends, Real Progress),但若想要建交,一句話:抱歉,不可能!

其實,不僅是一般民眾有此幻想,就連被稱為「水牛伯」的新任立法院院長、政壇老手游錫堃也多次力主「美台建交」。去年11月,游錫堃在「台灣國家永續發展論壇」上指出:「2020年這一戰……贏了,台灣與民主就繼續,台美建交就有機會,尤其美國最信任的就是蔡英文,如果蔡英文贏了,台美關係會更好。」

蔡英文政府在2020年大選前後,對內對外都在鋪陳「美台關係史上最佳」的論述。(中央社)

當1月11日民進黨大獲全勝後,和游錫堃同樣出身台灣宜蘭的民進黨立委陳歐珀也說,時機已然成熟,未來四年,台灣朝野應往與美國建交的方向努力。順利成為立法院院長的游錫堃,更兩度當面對美方人士表達「美台建交」的希望。

相較於游錫堃等人的興致勃勃,美方表現得意興闌珊。前美國國防部印太安全事務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即稱,「沒聽過美國有此計劃。」AIT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William B. Christensen)亦未有任何回應。

然而,美國一方面雖然不願正面回應美台建交議題,但另一方面眾議院仍以壓倒性票數、參議院以「一致同意」(unanimous consent)方式通過《台北法案》(Taiwan Allies 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Initiative Act),該法案建議美國行政部門應支持台灣強化其正式外交關係,以及與印太區域和世界其他地區國家的夥伴關係。

最終,這項美國國內法也獲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生效,看在台灣眼裏,當然又是美國「友台」的鐵證,又是個可以拿來吹噓的政績。然而,台灣在雀躍之餘忽略了美國至今都未與台灣建交,甚至如前述般地認為「改變現狀」將會威脅「穩定」,對照民進黨所言之「美台關係最佳時刻」,這難道還不夠諷刺嗎?

除此之外,當台灣去年面臨「斷交潮」危機時,美國雖大張旗鼓召回巴拿馬、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等國的外交官,並發表聲明關切,甚至公開介入維護台灣與所羅門的邦交,但最終仍無濟於事。從中不只看出美國對國際事務影響力的下降,也可看出世界秩序格局正在產生變化,並非美國的一紙國內法或聲明就能逆轉。

在此情況下,「美台建交」終究是個假議題。美國官方已多次直接或間接否認了建交的可能性,山姆大叔可以與台灣維持友好的朋友關係,但無法越雷池一步。至於美國透過包括《台北法案》等多項議案對台釋出友好訊號,其實更是做給北京看,讓大陸知道他們手中還有一張隨時可出手的「台灣牌」。

台灣在相關問題上,若還只想着依靠美國,恐怕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無止盡的深淵。(中央社/資料圖片)

台灣只能是中美博弈的牌?

對於這場博弈中的另一位關鍵行動者─中國大陸而言,就算在疫情衝擊之下,也不可能會因《台北法案》的通過,或諸如「美台建交」等街談巷語,而對統一台灣有所卻步。如此一來,壓力最終會回到台灣身上,究竟能否看懂美方那抹「尷尬又不失禮貌微笑」背後的涵義?或是繼續共奏狂想曲,沉浸在「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確幸心態裏?

更重要的是,即使美國給了台灣愈來愈多甜頭,但依然對着台灣說:「維持現狀」就夠了;而當美國給的海市蜃樓愈多,兩岸關係則愈趨惡化,台灣的實際處境也就愈來愈艱困。而且,現在的美國如此頻繁地打「台灣牌」,是不是也代表了美國沒有別的牌可打的窘境,甚至表現出美國自信心下降的現實?

從美國對台灣一手給糖、一手拉緊韁繩的態度,其實也說明了,為什麼近年來蔡英文與民進黨政府在兩岸問題上愈來愈激進,特別是2020大選獲勝後向實質台獨的狂飆突進,即便未得到美國的正面背書,也必定有美國的默許。然而,台灣更應該認識到,就本質上來看,這必然符合美國當前的利益、但是不是也切合台灣的利益則存在很大疑問。無論如何,這也再次向外界證實,兩岸問題的解決關鍵仍在中美兩強手中,台灣在相關問題上,若還只想着依靠美國,恐怕只會讓自己陷入更無止盡的深淵。

上文刊登於第20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6日)《楊甦棣揭示「主從關係」弦外音 美國眼中的台灣》。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