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低迷 中國政府緣何拒絕強刺激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中國經濟低迷,但有迹象顯示,中國經濟在沒有重大刺激舉措的情況下已經正在復甦。 這一現象也引發了西方的關注,很多觀察家疑惑,是什麼讓中國在未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的情況下,就實現了經濟開始走向復甦?

《華爾街日報》就是關注這一現象的西方媒體之一。該報網站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國剛剛經歷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首個季度經濟萎縮。成百上千萬人失去了工作,而且新冠疫情妨礙企業運營已有三個多月時間。

疫情後為推進企業復工復產,提振市民消費信心,各地官員紛紛網絡直播帶貨。(中新社)

報道稱,儘管有可怕的預測稱中國將有數千萬人失業,全球經濟衰退也可能在今年重創中國的出口行業,但北京方面尚未出台重磅舉措,如政府在基建方面大規模支出或者更大幅度地下調貸款利率。

目前中國政府仍主要依賴行政措施緩解經濟低迷帶來的不利影響,比如政府減税降費、鼓勵房東減免房租並要求企業限制裁員規模。中國政府已向金融體系注入流動性、降低借款利率,允許地方政府啟動基礎設施項目,一些城市還發放了消費券以刺激消費。

但中國推出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方案規模,還不能與日本、美國等世界上最大一些經濟體的手筆相提並論。美國2萬億美元的刺激計劃中包括向個人支付款項、擴大失業保險覆蓋範圍,以及為陷入困境的行業提供貸款。

中國政府現有的應對措施規模,甚至不像其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5年國內經濟增長大幅放緩等以往經濟危機時那樣大。

而現在,有迹象顯示中國經濟,在沒有重大舉措的情況下正在復甦。

在這場危機的頭兩個月,即今年2月和3月,中國決策者只是在邊緣地帶進行干預,確保金融體系擁有充足的流動性,並適度降低借款利率,與此同時,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封鎖措施上,以控制疫情。

這導致中國經濟在第一季度損失慘重,當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下降6.8%,差過市場普遍預期,是1992年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首次出現負值。

現在,新冠疫情在中國基本得到控制,眼下的問題是中國消費者能否在沒有強力刺激措施的幫助下推動經濟強勁復甦。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對內地經濟造成衝擊,不少地方政府祭出刺激消費的措施。(中新社)

一些人認為,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的情況下,中國放開財政閘門鼓勵國內消費的時機已經到來。尤其因為,隨着新冠疫情給西方國家造成嚴重打擊,中國出口將面臨壓力。出口曾經是中國經濟增長引擎,目前在GDP中的佔比不到五分之一。

中國政府的判斷似乎是,這場大流行的影響似乎會持續一段時間,在為持久戰作準備時,實施短期強刺激會浪費彈藥。上述媒體轉引一位經濟學家觀點稱,若直接推出無差別的刺激計劃,會造成巨大的道德風險。

此外,中國的家庭儲蓄水平很高,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令政府沒有選擇向居民個人派發現金,因為很大一部分派發的現金不太可能花掉。

中國領導人暫未推出大規模刺激,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鑑於疫情帶來的衝擊異常之大,他們可能已經放棄了今年雄心勃勃的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在未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的情況下,經濟開始走向復甦,有分析指出,上述現象恰恰表明中國經濟強大的內生性和巨大韌性。(資料圖片)

在4月份召開的最近一次會議上,中共決策機構中共中央政治局沒有提到致力於實現2020年主要經濟目標。經濟學家稱,若要實現這些目標,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至少要達到5.5%。在疫情暴發後,要實現這一增長率目標已經變得遙不可及。

當一年一度的全國人大會議於5月22日召開時,最大膽的經濟目標可能是一開始就不設定年度經濟目標。

中國在未出台大規模刺激措施的情況下,經濟開始走向復甦,有分析指出,上述現象恰恰表明中國經濟強大的內生性和巨大韌性。

多維新聞曾指出,如果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比作是一場戰爭的話——它現在確實是一場全人類針對新冠病毒的戰爭,那麼,在這場戰爭中所比拼的,可能不是誰最後倒下,而是誰最先重新站起來。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無疑展現出了這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