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2020】汪洋提中國式民主受矚 學者:備戰中美價值觀較量

撰文:褚文
出版:更新:

2020年全國兩會中的政協會議5月27日正式閉幕,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作閉幕講話,他指出政協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以實際行動和履職成效,交出合格答卷。他強調指出,政協要為實行「中國式民主」發揮作用,作出貢獻,還提到說習近平此前講過「中國式民主在中國行得通、很管用」,強調「中國式民主」是一種實質性的、建設性的、根植中國社會土壤的人民民主,在國家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汪洋要求政協要「建言資政有用,凝聚共識有效」。(新華社)

提到「中國式民主」,習近平曾說,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要解決的問題的。中共媒體則強調,中國式民主不是憑空創造的,而是從中國政治生活的實踐中產生的。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在視察上海時,就說「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

中共理論陣地《求是》曾在推出的《中國民主道路的四條經驗》提到,中國民主道路的發展有四條經驗,即保障人民權利與集中國家權力並舉,協商民主是現階段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重點;循序漸進不斷擴大和發展人民權利;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策略是「摸着石頭過河」。

在中國官方語境下,美式民主只是為少數人服務,而不顧大多數基層民眾的利益。(AP)

而許多發展中國家遭遇「民主失敗」一個重要原因是人民權利的擴大超過政治制度和體制的承受能力,造成「權利超速」,進而導致政治體系的紊亂。「有些民主,形式上看着很公正,外觀上看着很民主,實際上是通過設置一整套程序,讓各方的利益互相綁架,最終維護少部分人的利益」,文章認為。

對於「全過程民主」,旅法學者、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宋魯鄭在海外一場辯論中指,大眾參與在西方和中國含義不同。在西方,大眾參與一般指選票,選舉中有投票權,表達自身意見;在中國,大眾參與一般指民眾可選出人大代表或間接選舉,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去參與。

至於中共為何要用「民主」一詞,原因系它是當下一種很強勢的語言,需要借用它作一個政治包裝,但會賦予新的含義。

宋魯鄭認為,此時提「全過程民主」有三重含義,一是四中全會提到中國之治,提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過程的民主」有把這個目標具體化的作用。

中美競爭不僅體現在硬實力上,也在價值觀領域有所表現。(Reuters)

二是習近平如此行為是在為「後特朗普(Donald Trump)時代」做準備。美國2020年大選,價值觀牌可能成為美國對付中國的主要手段,中國需要提前佈局,以自己的民主模式來應對未來的挑戰。中美未來在價值觀上的博弈將會很激烈。

三是,從更大的歷史空間看,中國已經結束鄧小平「摸着石頭過河」時代,在成功發展的基礎上,開始進行理論的總結和創建。他認為習近平提出的「全過程民主」應該是這個大的歷史趨勢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