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發布美軍機艦動態 官媒揭秘中國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美關係緊張之際,美軍機艦近期在南海活動頻繁。由北京大學海洋研究所主持的智庫「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SCS Probing Initiative,SCSPI),以每天數則更新的密集頻率,在微博及Twitter上發布美國機艦在相關海域的動態,引起外界關注。
該智庫主任胡波接受官媒《環球時報》專訪,解釋了智庫的數據來源,又表示一旦中美爆發任何海空意外,「基於中美目前的總體關係氛圍,摩擦很可能得不到有效管控而直接升級。因此,中美兩軍在南海互動的不確定因素很大,風險越來越高」。

《環球時報》4日報道指,「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是一個開放式的智庫,是一個國內外學者協作的網絡,宗旨是全面客觀掌握南海的動態和資訊,準確感知南海的軍事、政治、經濟、環境等態勢。

胡波表示,智庫只是把數據客觀呈現出來,通常也不持立場,主要是為了幫助研究或關注南海的專家以及公眾建立常識。胡波又認為,在南海信息公開方面中美之間是失衡的,美國對外發布公開的信息很多,於是外界看到的南海態勢都是美國官員及智庫塑造出來的,「我們對外發布的信息之所以受到關注也恰恰說明了南海信息的稀缺」。

智庫在微博及Twitter上發布美國機艦在相關海域的動態(點圖放大):

關於數據來源,胡波表示該智庫依託的是國內外分享船舶跟蹤識別系統(AIS)和廣播式自動監視系統(ADS-B)。智庫在海量原始數據中,自動化提取與南海戰略態勢相關的數據,比如軍艦、軍機、公務船和漁船等,然後在此基礎上進行統計和分析。

胡波指,由於數據來源及手段相對單一,在精確性、完整性和穩定性上肯定無法與各國官方的內部系統相比,「比如我們只能獲取大型偵察機的部分相關軌跡,無法統計小型偵察機,也無法跟蹤艦載機的活動情況。此外,如果軍機不開啟ADS-B應答器,也是無法監測到的」。

美軍今年7月有近70架次偵察機在南海活動,數量幾乎是5月的兩倍。(「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微博)

該智庫8月1日公布的監控數據顯示,美軍今年7月有近70架次偵察機在南海活動,數量幾乎是5月的兩倍。胡波分析稱,「美國空中偵察的力度在2020年大幅增多,這背後的因素可能與新冠病毒疫情爆發有一定關係,由於美軍艦艇頻頻發生群體性感染事件,導致水面艦艇不足,因此可能加大了航空偵察力度」。

此外,胡波認為,因為大國競爭的戰略思維,美國戴著有色眼鏡看人,以己度人,擔心在疫情期間中國在南海搞事情,因此加大了在南海兵力部署。目前,「美軍在南海的部署和行動,消耗了美軍印太戰區60%的前沿兵力」。

胡波認為,美軍在南海出現的機型種類之多已經達到在全球其他地區罕見的程度,比如E-8C「聯合星」飛機和E-3B空中預警機等監視與控制飛機已經頻頻出現在中國當面海域。

美軍7月前往南海的67架次大型偵察機型號涵蓋美海軍的P-8A反潛巡邏機、P-3C反潛巡邏機、E-8C「聯合星」飛機等。圖為E-8C「聯合星」飛機,該飛機是一款空地監視飛機。(資料圖片)

中美爆發意外的風險越來越高

胡波又指,隨著中美軍事力量在南海相遇頻次增多,將帶來風險,比如美方艦艇頻繁闖入中國南沙駐守島礁12海里或西沙領海及內水,中方不得不進行驅離和攔截;美軍機在空中實施越來越多的抵近偵察,中方必然會採取警戒等相應措施,風險也極高;中美雙方每年都會在南海進行各類軍事演習,雙方通常都會針對對方進行偵察和監視,但如果太過接近,必然容易引發摩擦。

胡波認為,「現在,一旦中美爆發任何海空意外,基於中美目前的總體關係氛圍,摩擦很可能得不到有效管控而直接升級。因此,中美兩軍在南海互動的不確定因素很大,風險越來越高」。

SCSPI網站公布的研究報告及動態分析,以美國、越南等南海相關各方的動態為主。(網站截圖)

發布資訊主要與美軍有關

據早前報道,智庫經常發布南海空中及海上動態,且絕大部分以美國軍方為主。而在動態分析方面,研究報告內容涵蓋越南軍方、漁民、民兵在南海區域內的活動分析,另外也有文章針對越南若提出國際仲裁,中國如何因應等。而針對美國的分析仍佔最大比重,包括軍事部署、行動分析等。在今年5月,智庫公布報告分析2009年以來美國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變化及相應作為,並指控美國「反對中國一切作為」的態度,將成為南海問題的新變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