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人:「中華民國台灣」正在自我透支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作者: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

早前國民黨改革委員會提出兩岸論述建議案,引起不少批評,北京不埋單,台灣民眾無感,民進黨更是看不起。建議案內容給人的印象是,一個沒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和理想、只想迎合短暫局面變化的政黨,當然不會有一貫脈絡的思想和言語,而始終畏首畏尾的態度,不可能感動百姓,更不可能挽回劣勢。

當然這只是一個建議案,須等到9月全黨代表大會才有定案,不過經過此事,人們不難感受到國民黨長期所積累的懦弱和無能已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不去正視、醫治真正病源,任誰執掌也無法挽救。同時筆者也因此認為,台海兩岸的朝野基本態勢已可確定,所謂「中華民國台灣」能走的路差不多可以看到盡頭了。

國民黨6月19日召開改革委員會全體會議,會中發表新版兩岸論述。(中央社)

在兩岸關係中徹底在野

儘管對國家統一的內涵及其方式的主張不同,過去國共兩黨異口同聲地主張「一個中國」,惟台灣民進黨不認同「一中」,可視其為「反對黨」的在野立場。主張中華民國是國土分裂國家之一方,表面堅持「一中」的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撐下,就算在野時期,也能抱持類似在朝的立場。由於該黨在台灣曾經長期執政,因此結構上形成海峽兩岸國共兩黨對等在朝的勢力對壘。

如今國民黨式微,不認同「一中」成為台灣主流民意趨勢,台灣自棄於兩岸在朝勢力的角色選擇,淪為兩岸中的在野勢力。換言之,在兩岸關係上,「中華民國台灣」徹底在野化,完全喪失定奪兩岸架構的地位和能力。

當年,李登輝曾經以「中華民國在台灣」來闡述中華民國的現況,而《中華民國憲法》中「中華民國自由地區」的定位,也是反映了歷史脈絡和政治現實。這些概念既是如今中華民國「在台灣」擁有「自由地區」(等於台灣地區)的現實,也符合中華民國「曾在大陸」的歷史脈絡,以及仍有「非自由地區」(等於大陸地區)之國土分裂國家的嚴峻現實。「中華民國在台灣」也好,「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台灣地區」也罷,這些表述模式都是由據於國土分裂國家弱勢一方用心良苦地試圖自保和自我合理化過程所產生的,因此其現實認知和價值判斷還算實際。

2019年10月10日,蔡英文發表「雙十講話」。(洪嘉徽攝)

2019年雙十節當天,身為台灣總統的蔡英文拋出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詞彙,試圖替代昔日她口中的「這個國家」。過去陳水扁曾說過「中華民國是什麼碗糕」,如今蔡英文口中的「中華民國台灣」又是什麼呢?

部分學者說它是延續李登輝「中華民國在台灣」之概念,但筆者就聯想到大陸所說的「中國台灣」。「中華民國台灣」是取代「中華民國就是台灣」的概念,「中國台灣」則是「台灣就是中國的」,雖兩者內容截然相反,但都充滿政治意圖,凸顯意識形態的一致性。台灣不接受「中國台灣」的說法,大陸也不接受「中華民國台灣」的稱呼,意味兩岸已進入了零和局面。

大陸雖然從不承認中華民國的正當性,但因為處理兩岸事務的實際需要,還默許它的存在。不過大陸所默許的是1911年經過辛亥革命建國、曾經統治過大陸、在國共合作的框架下打過抗日戰爭、而戰後成為聯合國(UN)創始會員國的中華民國政權,並非企圖與大陸全面切割淵源的「中華民國台灣」。

經過這幾年種種事態演變,大陸早已經不信任台灣,也不在乎台灣民意的感受。(資料圖片/中央社)

台灣現任副總統賴清德2020年初受訪時表示,「1911年創立的那個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經過一百多年的歷史,中華民國已經在台灣新生。」台灣偏綠選民應能接受此說法,但對大陸來說,賴清德口中的「在台灣新生的中華民國」,好比青天白日旗上附以「和平反共建國」黃色三角旗的汪精衛政權般,不只不倫不類,更是不共戴天。

除非台灣回歸傳統中華民國,否則大陸不會重啟兩岸協調之門,但回歸等於蔡英文的政治信用破產,這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大陸對台灣會採取什麼態度?「港版國安法」制定和執行的過程清楚地顯示,大陸一旦不信任香港時,會不顧香港反對派的感受,有意志和能力按自己的節奏和力度堅決地執行既定方案。

經過這幾年種種事態演變,大陸早已經不信任台灣,也不在乎台灣民意的感受,大陸民意也逐漸轉為敵視台灣,相信對台全面施壓的力度會持續增強。中共一向通過各種手段「說到做到」,可以預見台灣今後仍將被徹底排擠在國際組織之外,解放軍戰機繞台等軍事干擾的次數和規模將不斷擴大,各層面的壓制和統戰陸續有來,不會讓台灣喘氣。

李光耀對於台灣的分析頗有參考價值,他曾批評李登輝任內的本土化進程非但不會改變兩岸最終統一的結果,反而只會讓台灣在重新統一的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資料圖片/路透社)

寄希望於美國不切實際

已故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分析,對於預測兩岸關係發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他曾直言,「台灣與大陸的統一只是時間問題,任何國家都無法阻止」,「台灣的前途不是根據台灣人民的意願確定,而是由台灣與大陸力量對比的現實,以及美國是否打算進行干預來確定的」。李光耀將部分台灣人鄙視為「鼻屎大」的新加坡,建設成為東南亞不容忽視的國家,他的思維和言論基於對國際局勢和經濟實力的宏觀判斷,並不建立在道德偽善和浪漫主觀上,他對兩岸的理解比一般外國人深刻得多,極為冷靜的評語直接點到問題的核心。

包括日美在內的國家為何重視台灣的政治選擇?最好少說「台灣和美國共享自由民主的基本價值」、「台灣有人情味」、「台灣最美麗的風景就是人」等好聽但不切實際的政治修辭,說穿了,那是因為台灣的戰略利用價值在於台灣是中國(非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西方利用台灣就能夠制衡、干擾大陸政權,如此而已。

中華民國生來一向親美,不過像今天這般一面倒地抱美國大腿,甘願當美國的棋子卻也罕見。蘇聯解體後,美國成為唯一控制全球的超強國,高掛自由民主的旗幟主宰世界秩序,其霸權作風引起不少反彈。不過美國對服從者還算慷慨大方,很多國家還願意讓美國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

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美國的風格也大幅改變。(路透社)

踏入本世紀後,中國崛起,俄羅斯也不願低頭,國際局勢逐漸改變。特朗普(Donald Trump)當選總統之後,美國的風格也大幅改變。美國白宮前國安顧問博爾頓(John Bolton)在他的新書《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中爆料,特朗普曾向他表示,叫日本分攤80億美元、韓國分攤50億美元防衛費的方法,就是以撤走所有美軍作為威脅。然而特朗普四年前競選時,曾經向他的支持者承諾從日韓兩國撤軍。事實上,當今美國能如此對待其東亞長年忠實盟邦,要期待美國無條件地為台灣付出什麼犧牲,未免太不實際了吧?

博爾頓在新書中亦提及,特朗普在2019年11月背棄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後,外界猜測只要特朗普還是總統,台灣肯定在下一個遭背棄清單中名列前茅。但假如特朗普連任失利,美國還會不顧犧牲一切,全力呵護台灣嗎?當然,美國不管如何會竭力利用其附庸,但對兩岸事務干預的程度,一向與其本身的實力成正比例的關係。對台精神支持、國會聲援,甚至在國際舞台上公開挺台等,這些不需要花大錢的事都可以接着幹,但今天的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既沒錢又沒體力來管全球了,誰當總統,基本條件都不會有根本改變。相對而言,當今的中國雖然沒能力取代美國,不會去管全球,卻有意志也有能力強力影響周邊。

警惕「芒果乾」惡夢終成真

對於李登輝發起台灣本土化進程,李光耀曾不客氣地指出:「(本土化)強調該島脫離中國。但是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這樣做只能使台灣人在重新統一實際發生時更加痛苦。」

社會輿論普遍認為,今天台灣的執政黨,是煽動「台灣本土意識」起家的。民進黨的治理能力一直以來備受爭議,2020年初總統大選獲勝後,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極度壓抑之氛圍下,台灣主流民意沒有質疑該党既強勢又封閉作風的言論,但隨着疫情的緊張氣氛趨於緩和,該黨偽善貪婪的原貌立刻重現。

台灣民進黨早期打出政治受難者形象爭取同情,以維護政治道德的合法性,但今天它非常看重金權的滋味,滿腦子想着如何壟斷政經資源。該黨擅長自我宣傳、不缺煽動群眾的點子,卻缺乏宏觀世界觀和健全文化概念,也沒有根深蒂固的民主法制及自由人權意識,更沒有創新和建設的能耐,只不過操弄受害者意識所產生的陰險思維和報復性言語模式,接上了當今台灣社會集體反智的地氣而已。

2020年台灣大選,年輕人的支持是民進黨大勝的關鍵。(袁愷勛攝)

其實,未來一段時間,台灣執政者的兩岸政策無論多麼荒腔走板都無所謂,反正台方在兩岸關係上已屬於在野,人民對在野一方的要求本來就不高。

分析當今國際大環境和台灣本身的條件,短期內台灣經濟不會轉好,人民生活也不容易提升改進。但台灣選民怕對岸,怕到非理性地步,因此台灣未來的幾次選舉,不管執政者的政績多糟、候選人多爛都沒關係,分離主義者的選情會一路綠燈、暢行無阻,加上反對黨無能,民進黨連續大勝不無可能。

每每投票結果都符合選民情緒,但外在的根本問題不會有任何解決良方,反而只會變本加厲。網軍酸民只能在島內出征討伐異己,卻無能改變大環境,浮躁的群眾容易跟着風向起哄,結果外在壓力只增不減,社會的失和與分裂更加激化。流於口號化的假多元會促成嚴重二分法的排外種族主義,導致類似法西斯的肅殺氛圍,將很可能窒息社會良知。被民粹主義籠罩的社會逐漸喪失彈性,而言論思想自由的萎縮勢必傷及支撐創新的包容力,民主的質量也不可能提升。遺憾的是,大陸或許非常樂見台灣這樣的局面。

台灣的徹底在野化,喪失了規範兩岸態勢的立場,加上今日美國已非昔日美國,看來「中華民國台灣」將來要走上十分痛苦的路,此路也許是條自我解體之不歸路。過去經常聽到民進黨掏空中華民國的說法,但當今的「中華民國台灣」可能已進入透支的階段。外在壓力轉成更大內部壓抑,內部壓抑變成假民主真專制的廉價藉口,內部專制會再引來更大外在壓力,由此陷入恐怖循環後,迎接臨界點的時機恐將加快到來。至於何時?《荀子·疆國篇》中的名句也許可當參考:「僅存之國危而後戚之」,「亡國至亡而後知亡」,「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

若是如此,昔日操作「芒果乾」(亡國感)情緒,可能接下來就快嘗到真貨的苦澀味了。

(本文原載於《多維TW》第57期,作者是旅居台灣的日本資深媒體人本田善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