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2023|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灣區發展機遇

撰文:凌益琛
出版:更新:

「聚焦全球經濟形勢,共謀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2023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日前(7月22日)在深圳舉行。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主辦,以「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為主題,邀請來自全球著名機構的首席經濟學家及知名專家圍繞五大議題展開討論,共同剖析全球經濟形勢下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吸引234萬人次在線觀看。

「聚焦全球經濟形勢,共謀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2023大灣區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日前(7月22日)在深圳舉行。(主辦方提供)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舒濤為論壇致開幕辭。他指出,當前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對全球經濟復甦造成衝擊,在當前形勢下討論其衍生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即將在2024年迎來十周年校慶,這是學校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個新起點。舒濤表示,未來港中大(深圳)將一如既往為構建更加開放、創新的大灣區,為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協理副校長舒濤為論壇致開幕辭。(主辦方提供)

主旨演講: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劉遵義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一體化,是一種迷你型的經濟全球化。」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理事劉遵義以《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分析了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的發展趨勢,並從全球的經濟風險中深刻洞察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他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能否成功發展,關鍵在於香港與大灣區的九個廣東省城市(包括廣州與深圳),能否融合為一個整合的經濟體。

劉遵義指出,大灣區若要實現經濟一體化,就必須做到「四通」,即四種經濟要素——商品與服務、人才、資金、訊息都能在區內自由流通,達到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在大灣區中,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有其比較優勢,也有潛在的外患和內憂。他希望香港迎勢而上,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順應國家經濟發展的好勢頭,滿足內地經濟的需要,同時開拓新的增長點,推動經濟多元化發展。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劉遵義以《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大灣區發展機遇》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主辦方提供)

主旨演講:宏觀經濟政策的長期焦點
——國際清算銀行(BIS)亞太地區首席代表張濤

國際清算銀行(BIS)亞太地區首席代表張濤,圍繞通貨膨脹和金融穩定,探討全球經濟所面臨的風險。在通貨膨脹方面,他提到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以及供應鏈瓶頸緩解,使得當前的通脹水平從高點下降,但核心通脹方面取得的進展並不顯著,且通脹預期一旦形成,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同時,地緣政治引發全球化減緩,供應鏈從注重效率轉為注重風險,主要經濟體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等種種因素堆疊都對全球通脹的形勢產生深刻影響。在金融穩定方面,他表示,金融市場條件趨緊或將提高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因為金融穩定一旦出現問題,銀行業首當其衝,此外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迅速,規模日益龐大,存在透明度低和數據真空等問題,其風險不容忽視。

那麼,應該如何認識經濟增長與價格穩定對金融穩定的影響?BIS的《2023年度經濟報告》分析,建立政策穩定區域,使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這個區域內穩定的運行,大概率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就更有可能在它的長期潛在增長範圍內有效運行。他總結道,宏觀經濟政策需要放眼長遠,加快推動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

國際清算銀行(BIS)亞太地區首席代表張濤,圍繞通貨膨脹和金融穩定,探討全球經濟所面臨的風險。(主辦方提供)

主題論壇一:全球經濟風險衝擊下的宏觀經濟展望
主持人: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艾春榮

瑞銀董事總經理、亞洲經濟研究主管、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剖析了全球經濟環境下中國面臨的短期挑戰和長期前景。她表示,中國經濟疫後復甦近期受阻,當前經濟形勢下,中國產業升級、科技進步的空間仍然很大,穩增長和結構性改革不可或缺。

花旗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經濟分析主管劉利剛以《全球經濟變局中的財富管理》為主題,從美、中、日三國的宏觀經濟探討當前財富投資的機會。在中國市場方面,他表示雖然中國宏觀經濟已在復甦,但股市表現卻遠低於預期,其原因複雜多樣,未來或可通過更有效的宏觀政策來解決,如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樓市政策、資本市場政策等。

美銀證券亞太經濟研究主管、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以《全球宏觀轉型中的增長下行壓力》為題發表演講。她表示,從亞洲乃至全球來看,中國是為數不多的經濟增長亮點,但這個亮點本身也受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不過她相信,如果能及時對政策進行調整,把整體的需求提振到正常水平,把信心恢復到較疫前可比的水平,對於保持中長期的潛在增長會有比較好的影響。

主題論壇二:國際治理體系演變中的貿易格局重構
主持人: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王健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兼職教授朱海斌以《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五個變化》為題展開討論。他提到,第一個變化是貿易的重構;第二是產業政策在各個國家使用的範圍頻度越來越廣;第三是疫情之後全球的供應鏈的重組,很多企業尋求「中國+1」;第四是地緣政治衝突對未來全球的貿易重組和供應鏈變化會產生非常深遠的變化;第五去美元化被誇大,但人民幣國際化在雙邊跨境貿易中正在上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海南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研究部主任崔凡以《國際治理體系演變中的貿易格局重構》為題演講。他指出,現有貿易格局和國際治理體系確實存在各種問題,而理想情況下的全球再平衡需要改善國際治理體系,穩定全球供應鏈、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但現實情況中的全球再平衡伴隨着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可能帶來各種風險。他認為,中國應對貿易格局重構的根本對策應該是擴大對等開放,深化國內改革。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徐奇淵以《「中國+1」改變了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嗎?》為題進行分享。他表示,美國的進口多元化戰略是成功的 ,但是中國仍是世界工廠,甚至有所強化,同時中國—東盟關係雙贏。但他也指出,中國在出口超預期、表現相對較強的情況下,增速仍不及預期,顯示出激發內需的迫切性。

主題論壇三:中國宏觀經濟趨勢及金融市場展望
主持人: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實踐與政策研究所所長肖耿

野村證券董事總經理、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就《中國宏觀形勢展望》發表主題演講。他指出,當前疫後復甦的甜蜜期已經過去,經濟出現二次探底乃至螺旋式下滑的風險在上升;其中房地產行業作為影響經濟覆蘇的主要因素之一,行業低迷的情況對地方財政和上下遊產業都造成非常大的影響,形成負循環機制,導致經濟面臨螺旋式下行的風險。因此,要緊緊抓住房地產這個牛鼻子,順應中國城市化趨勢,讓市場和政府各就各位來平衡住房的供應和需求,滿足民眾的住房需求,並以此推動更有效率的城市基礎設施投資。他相信,在此過程中如果加大中央政府支出,也會得到更高的效率和回報。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長、研究員張明探討《本輪人民幣貶值有何不同?》。他表示,與2022年的兩波貶值以及2023年第一波貶值相比,2023年第二波貶值有著較強的異質性,例如前三波貶值中,人民幣匯率與有效匯率、美元指數、美中利差的相關性更強,而在本輪貶值中,人民幣匯率與上述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明顯減弱。他分析,前三波貶值可能以外因為主導因素;他也預測,今年下半年美元指數與長期美債利率總體上仍將維持高位盤整態。他又提到,國內經濟走勢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宏觀政策走向,主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勢的主要因素仍是內因。

首鋼基金首席經濟學家、萬物研究院負責人喬永遠在報告《如何看待當前宏觀經濟趨勢和波動》中表示,當前中國仍處疫情修覆周期,航空出行在加快修復,國際航班仍在恢復過程中,金融擴張在擺脫對房地產的依賴,地產下行周期正在確認,降低利率仍然是轉軌到新的增長模式下的重要助力,年內不易出現高通脹,制造業也有意願吸納大量的資金,但降息、降準受到美國限制 ,「提前還貸」是去杠桿的實例,企業債務問題與日本當時面臨的不同。

主題論壇四:資本市場與金融監管體系變革中的高質量發展
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助理院長申睿

如何發揮好資本市場乃至金融體系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中證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潘宏勝就《資本市場如何助力高質量發展》為題演講。他表示,高質量發展是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結合資本市場發展,他分享了三個觀點。第一,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第二,資本市場對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我國資本市場助力高質量發展的着力點。展望未來,隨着全面注冊制改革實施見效,資本市場將在新起點上進一步健全市場功能,優化從創業企業到上市公司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的金融服務體系,統籌支持硬科技發展和傳統產業升級,逐步實現從中高速增長向高效增長的躍升。他相信,大灣區在這些方面既能從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大支持,也能為資本市場發展持續注入新的創新活力。

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招商銀行(歐洲)董事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丁安華發表主題演講《高質量發展:資本市場機制與創新型國家建設》。他表示除了扭轉出生率下滑的勢頭之外,最為關鍵的就是提升中國的創新機制和市場活力,所以中央政府反覆強調建立一個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通過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才能對沖勞動人口收縮的負面影響,才能確保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他強調,在這方面,創新型企業具有重要的發展經濟學意義。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程實就《數字經濟時代的資本市場與金融監管體系變革》發表三個觀點。第一,數字經濟作為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領域,其發展迅速且體量龐大,既帶來了巨大機遇,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其對資本市場運作的影響不容忽視;第二,伴隨着資本市場與數字經濟之間的交織發展,疊加當前全球科技信息領域由開放合作向防禦制裁轉變,強化數字經濟金融監管體系改革、協同發展與安全顯得尤為重要;第三,數字經濟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驅動作用已經顯現生效,結合全球數字時代金融監管變革的積極經驗, 中國有望「以我為主,博採眾長」,以資本市場與金融監管體系變革為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穩定高效的金融支持。

主題論壇五:技術革新與產業升級中的增長新動能
主持人: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員、《香港國際金融評論》執行總編輯本力

技術進步、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之下經濟增長有何動能?廣發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及產業研究院院長、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沈明高以《產業升級與增長新動能》為題做了詳細闡述。他認為,消費是產業升級相伴的一個增長動能,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講,規模優勢也是一個增長動能,其次是無形資產的投入,或者新的生產要素。從技術突破的角度來看,關鍵共性技術也會帶動未來的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除此之外,進口替代也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他相信,當這些增長動能都能夠實現之後,最終人民幣對美元會保持一個相對強勢的地位,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

畢馬威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康勇就《人工智能與算力發展趨勢》展開演講,他的核心觀點是未來算力發展趨勢將具備兩大特征——「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和「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動力」,因此,算力將在「普適」與「智慧」兩個關鍵維度上加速發展。他提到,「普慧」算力作為通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動力,主要體現為「大模型+小模型」的算力需求,而目前大模型訓練都在雲端實現,所用算力是中心化的,精度要求高且成本高,意味着大模型落地必然會面臨能耗和性能平衡的難題。其破局之道在於大小模型協同進化,即在利用大參數訓練完大模型之後,通過高精度壓縮,將大模型轉化為端側可用的小模型,大模型相當於超級大腦,小模型相當於垂直領域專家,共同推動AGI落到實處。

保銀投資總裁、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以《中國經濟的成功案例:新能源車奇跡》為題展開演講。他說道,去年中國出口了311萬輛汽車,排名世界第二,超越了德國,而今年一季度已經超越了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他認為,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的迅猛發展,是政府、外資和國內的私營企業三股合力共同推動的,政府放開準入,外資帶來先進的技術,民營企業充分競爭,由此實現了新能源汽車的驚艷發展。他強調,未來中國很多行業值得進一步開放,唯有開放,才能實現更多奇跡。

原文刊登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微信公眾號,香港01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