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放水」臨極限 「直升機派錢」成終極一招

撰文:黃捷 何敬熹
出版:更新:

在環球央行的一場「放水」競賽中,日本央行可算是急先鋒,除了大手購買政府國債及企業債之外,還掃入日本股票。不過,該行在最近一次議息會議,卻意外按兵不動,維持貨幣政策不變,教市場失望。
目前,日本央行已是日本國債的單一持有者,但經濟仍無起色,「放水」行動走到極限邊緣。近日,有人提出「直升機派錢」(helicopter money)的做法,由政府直接為其財政政策融資。雖然日本官員紛紛稱不可能,但此招隨時成為日本政府的終極手段。

日本央行目前的持債規模佔GDP高達80%,惟經濟未見起色,有分析指以「直升機派錢」方式配合財政政策,是可行的替代方案。(資料圖片)

日本央行樂於在貨幣政策上永無止境地探索,過去3年多的基礎貨幣投放量佔了日本GDP的80.6%,冠絕全球央行。但近日這名「放水」急先鋒,卻令投資者失望,既不減息,又不加碼買債,只將上市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購買規模以及對日本企業海外投資的貸款金額擴大一倍。

根據日本央行8月8日公布的7月政策會議總結,央行審議委員的觀點出現嚴重分歧,有委員支持無限制地放鬆貨幣政策,但亦有意見指日本央行正加大市場波動,並抽乾債市的流動性,其中一名委員更警告,增加ETF購買規模可能表明貨幣寬鬆政策已逼近極限。

加碼「泵水」入股市

事實上,日本央行在「放水」路上,已出現了微妙的轉向。美國投資銀行Evercore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稱,日本央行擴大ETF購買規模,由3.3萬億增加至6萬億日圓,卻沒有談及日圓今年至今升值對日本經濟所造成的影響,反映日本央行正逐漸從以往單純的量化及質化貨幣寬鬆﹙QQE﹚政策,轉為更明確的目標—購買股市。

該行在會議總結中解釋,擴大ETF購買有利提振企業和家庭信心。市場認為,背後的意圖是股市轉好,投資者賺到錢,創造出來的財富效應,有助消費支出,而企業發行新股亦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價格,以便壓低資金成本,擴大固定資本投資。

與此同時,日銀擴大美元貸款計劃,同樣幫了日本企業一把,有利他們壓低在國內借美元的資金成本。過去,有許多日本跨國企業在國內借日圓,到海外換成美元投資,但隨着日圓止跌回升,海外收入所得換回日圓變相「縮水」;因此,央行標售貸款給日本當地銀行,當日企有美元需求,可以直接在國內借美元,一來資本成本較低,二來降低匯率損失。
 

安倍晉三推行的「三支箭」,經過3年多實踐,證明效力有限。(資料圖片)

購買ETF無助刺激通脹

不過,日本央行加碼買進股票,卻未必能起太大的刺激作用。《彭博》報道,日本央行自2013年起買入國內ETF,現時手持的ETF規模已佔整個日本ETF市場的52%,日經225指數中,有90%成分股的前10大股東都有日本央行的影子。不過,日本央行自今年初祭出負利率,非但沒有推低日圓,反而拖累日本股市下跌逾10%,與預期有落差。

日本國立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經濟學終身教授邢予青在《金融時報》撰文指,東京股票市場股息回報超過1厘的股票有很多,但在銀行利率為零的情況下,日本人也沒衝進股市,狂買股票,繼續坐擁大量現金。文章引述最新的家庭調查指出,日本兩人以上的家庭平均金融資產是1,790萬日圓,其中42%是利息近乎零的銀行存款,股票和債券投資僅佔14%。

瑞穗證券更直言,購買更多ETF對實現2%的通脹率目標無幫助,此舉更反映日央行已達到了量化寬鬆和負利率的極限。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經濟系教授、前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高級經濟學家及顧問黎麟祥亦稱︰「財富效應的作用通常都十分短期,難以長期影響投資情緒及消費意欲。」
 

日本企業坐守金山

日本放水3年來,不論是國內的消費者,抑或企業都沒有按照日本央行預期行事,核心通脹依然不到1厘,遠低於2%的目標,實質私人消費開支持續處於低水。

不過,說到日本最大的經濟失衡,莫過於過多的收入流向企業,但他們卻依舊坐守金山,既不投資,亦不回饋股東,也無明顯增加工人工資,以帶動消費,實現經濟良性循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日本工人的生產率由1995年以來提高了20%,他們的工資卻沒有增加。以豐田汽車為例,去年獲利2.14萬億日圓,其中5,600億日圓得益於日圓兌美元的貶值收入。不過,豐田今年僅僅調高職工每月基本工資1,500日圓。

過去一段時間,安倍經濟學讓日本企業獲利不少,它們手上擁有的現金較3年前增加了18%,達到248萬億日圓。不過,錢流到企業手,卻沒有用來投資,實質資本開支仍低於2008年海嘯前水平,出現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日本利率已低至零,甚至負利率,但通脹欲升乏力,經濟毫無起色,QE已沒有用!企業不缺錢,就是無意欲投資,對前景感到悲觀,要錢來做什麼?情況有如英文所說的『you can’t push on a string』,意思是一條鬆的繩是不能推得動的。」黎麟祥教授解釋。

(資料圖片)

總需求不足

他認為日本經濟增長停滯不前,最根本的原因是總需求不足﹙aggregate demand﹚和過多儲蓄(即過少消費),並與總供應(aggregate supply)不足互為因果,「消費不振,獲利的投資機會減少,廠商便會減少投資,就業崗位萎縮,對消費不振構成一個惡性循環。同時,企業對未來的經濟感到不樂觀,也會減低研發投資的意欲,導致總供應增長減慢。」

面對此等情況,日本政府計劃將2016年的經濟增長率預期從今年1月預計的1.7%下降至0.9%,原因是原定明年4月實施的消費稅增稅被再次推遲,難以產生消費的搶購需求,以及受英國脫歐等因素影響,環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預計出口和設備投資增長將會放緩。

黎麟祥教授認為,日本政府的債務總額佔 GDP 比率已達到 250%水平,繼續沿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加債務負擔將「十分危險」。在規模空前的貨幣政策走到極限的情況下,他認同,今年4月美國聯儲局前主席伯南克提及,在特定極端情況下,「直升機派錢」或許是最好的替代方案。
 

政府債務貨幣化

「直升機派錢,就是政府發行債券,央行買入,直接把債務貨幣化﹙monetization﹚,為財政支出融資,是一個赤字預算。你可以話政府自己印錢自己使,不再被動地依賴企業。」黎麟祥教授續稱,此舉好處是政府在不用擔心資金來源的情況下直接投資,帶動需求效應,「直升機派錢配合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對經濟一定有刺激作用,大家爭議的只是當中乘數效應有多大,如果『一賠一』就太少!」

為救經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再大手筆使錢,剛宣布推出規模超過28萬億日圓(約2.06萬億港元)刺激方案,以刺激提振委靡不振的日本經濟。

但負債高企的日本若不進行直升機派錢,如何解決錢從何來的問題?

據悉,此次經濟對策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整建保育、照護設施、中央磁浮新幹線延長至大阪的工程提早8年完工等。黎麟祥教授認為,日本的財政政策要取得成效,其中一個關鍵是改革勞動力市場,提高勞動力市場的經濟效率,帶動勞動生產率。

「日本有許多非常規僱員,待遇較終身制員工差,佔勞動力市場超過三成,政府可以直接資助以改善他們的待遇,有助提升消費需求,同時鼓勵科研,達致生產力增長。」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