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賢.評DSE通識卷】通識卷,我這樣拆題

撰文:張秀賢
出版:更新:
總括而言,整個試卷難度相當平均,題目也是較為直接,但仍能考核不同的概念,而政治題持續出現,更應獲我們肯定,畢竟現時政治化的年代,有這般勇氣出政治題目也是值得讚許的。
張秀賢
(資料圖片)

一如以往幾年,我會第一時間拆解試卷的各條題目。
卷一資料回應題三條題目,分別要求學生作答本地農業、香港民主發展與全球競爭力關係,和愛滋病。三條題目當中,最為簡單應該是問有關愛滋病的題目。
整份試卷整體而言都較為直截了當,未有太多繞圈子的用字,難度適中。
先旨聲明:由於考評局擁有試卷之版權,因此資料將不會直接在此引述,題目亦不會直接寫出。如果想了解,可能你們要找一些親朋好友閱讀這份試卷的內容了。如果有考生在看這篇文章,我建議你即刻關掉此頁,專心溫書。

題目一主要是討論本地農業發展,當中有三份參考資料。

資料A:1995年-2013年香港耕地面積、本地蔬菜產量和蔬菜總食用量。

資料B:一篇講述有大專畢業生務農和農業復興的新聞摘要。

資料C:一篇關於綠化屋頂作耕種的調查研究摘要。

此題有三個分題:

1(a):描述資料A帶出的本土農業趨勢(4分)。
1(b):根據資料A及B,指出和解釋影響香港農業發展的兩個因素(6分)。
1(c):解釋資料如何支持「城市農耕會改善香港人生活質素」這個陳述(8分)。

(a) 的要求非常簡單,只是要求考生描述資料A兩張圖表所帶出的趨勢,如耕地面積持續下跌,本地蔬菜產量下跌,但蔬菜總食用量上升,反映香港的農業重要性下降,這樣就可以全取4分。

(b) 就要求學生從資料A及B各自尋找內容,找出影響香港農業發展的兩個因素。資料A找到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指不少耕地被用作城市開發之用;而資料B則找到現時不少年輕人基於人工低和辛苦而不願意入行,令農業未有足夠的生力軍接力。

(c) 的立場已在陳述句中出現,而作答的理據則只需按照資料A、B及C作答就可以。可以分三方面作答,如在經濟方面,可以引用資料A,並闡述發展本地農業和城市農耕能增加蔬菜供應,可以降低蔬菜成本,有助提升香港人經濟方面的生活質素;資料B則可利用農業復興的角度出發,歸入文化方面,指出本地農耕可以協助增加社會的多元化發展,有助提升香港人社會方面的生活質素;而資料C可利用綠化屋頂所帶來的環境正面影響,闡述這點如何提升香港人環境方面的生活質素。

題目二是今次考試的焦點所在,是一條香港的政治題目,亦有三份參考資料。

資料A:2014年香港的民主指數與全球競爭力指數。

資料B:瑞士、美國、香港、新加坡、埃塞俄比亞和中國的2014年民主指數與全球競爭力指數。

資料C:香港特首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的構成。

此題有三個分題:

2(a):根據資料A描述香港在民主和全球競爭力的表現(4分)。
2(b):利用資料B解釋民主指數和全球競爭力指數的排名之間有沒有關係(4分)。
2(c):參考資料,解釋你對「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和立法會的組成更具代表性,會提升香港是全球競爭力。」的看法。(8分)

(a) 的要求也是非常直接,要求考生從資料指出民主和全球競爭力的表現。基本上考生只需要指出香港在民主指數排名是位處中上,指出非建制政治參與方面(即公民自由)得分較高,但建制政治參與方面(即選舉政治、政治運作和政治參與)得分較低;以及香港在全球競爭力指數排名非常高,在基本經濟發展需要和促進效率這些軟件經濟指標得分較高,但創新與先進方面得分較低就可以。

(b) 則需要考生制定立場,適當引用資料以支持立論;如認為兩者有關係的,就需要引用美國、瑞士、埃塞俄比亞的數字,並指經濟發展有助提升公民質素,有助民主發展,因此兩項排名呈正比關係;認為兩者沒有關係的,就需要引用香港、新加坡和中國的數字,指經濟發展並不需要民主發展的支持,而是基於政府的效率和政策,因此兩者排名可以不同。

(c) 題問法是承接 (b) 部分,引導考生帶出民主選舉與全球競爭力的關係。如果同意陳述句子,則應圍繞民主化為經濟方面帶來好處,如民主化可以令政府需要更直接回應民意,令政府效率進一步提升;民主化可以令市民更直接監察政府,制訂更能回應社會需要的經濟政策,像美國和瑞士一樣;民主程度是外國的評級機構評分的其中一個範疇,民主化可以令香港的經濟評級維持在高水平。

如不同意陳述句子,則需要說出兩者沒有直接關係,如民主化可能令政府因為需要回應民意變化、為滿足市民監察而犧牲了政府效率,令全球競爭力下跌;民主化令香港市民在政治事務有更多的參與,現時社會希望在經濟發展中照顧到其他方面的需要,經濟發展並不是政府必然的首要目標,因此全球競爭力可能因此下跌;民主化可能令市民對政府有更多社會福利上的要求,令政府公共開支大幅增加,影響政府在經濟發展方面的投入,令全球競爭力有機會下跌。

題目三是整份試卷較淺的一個,參考資料也有三個。

資料A:HIV病毒感染者在非洲、南亞與東南亞、西歐與中歐的數字(分為15歲及以上和15歲以下兩組)、有關地區GDP和識字率。

資料B:關於HIV病毒背景和治療的資料。

資料C:一幅漫畫,中間是一個衣服寫著非洲的人,兩邊則掛著兩個鐵球,大一點的鐵球上寫著「貧窮、疾病、飢餓、貪污」,而小一點的鐵球則寫著「國際債務」。

分題則有兩題:

3(a):描述資料A顯示的HIV感染模式(4分)。
3(b):指出和解釋面對HIV這個全球問題的兩個困難(7分)。

(a) 基本上就引用資料B當中的HIV傳播模式,再指出HIV在不同地區的感染模式,如非洲、南亞與東南亞,由於兩組年齡群的感染數字均高於0,因此可以推斷母嬰感染傳播為主要的傳染模式;而西歐和中歐的數字則是有別於前兩者,15歲及以上的感染者有90萬,但15歲以下的感染者則是0人,因此這個地區的HIV傳播模式主要應是性接觸或血液接觸。

(b) 要求考生在資料找出面對HIV的兩項困難。基本上就是找資料A和資料C的所顯示的現象,如識字率低的地區,HIV感染人數較高,顯示出識字率低地區對HIV預防知識較為不足,識字率所帶來預防意識不足問題為其中一大困難;同時感染情況較嚴重的地區,GDP較低,加上本身貪污情況嚴重,饑餓問題令他們需要投入資金購買糧食,因此治療和預防HIV成非常次要的工作,由此可推斷經濟困難為另一個面對HIV的重大困難。

(資料圖片)

卷二延伸回應題一如以往,有三條題目以供選擇,每題目有兩分題。
題目內容涵蓋中國二孩政策、香港傳統行業息微、社交媒體全球化三個範疇。

題一的附加資料是兩份新聞摘要,寫二孩政策的改變和一孩政策的背景。

兩題分題的問題如下:

1(a) 中國的一孩政策牽涉不同持份者,解釋這些持份者之間有什麼價值衝突(8分)。
1(b) 解釋二孩政策能多大程度推動中國的長遠發展(12分)。

(a) 的部分問法有點怪,要求考生著重持份者價值方面作答,而考生亦必須要在作答時,寫上不同持份者之間的衝突。支持一孩的父母會認為個人多了工作時間,無需付出太多時間照顧子女,但反對一孩的父母就認為,一名子女但不在身邊的話,會令他們感到非常孤單;有些人會以社會利益為最大價值,認為一孩政策有助減少社會資源的支出,但有些人則以社會倫理為最大價值,認為一孩政策損害社會倫理,有違中國人傳統的家庭觀念。最重要的是突出兩個持份者不同和有所衝突之處。

(b) 這題就相對簡單,只要分出大程度和小程度的答案就可以,同時12分題目則會要求駁論。如果同意很大程度的話,就可以從經濟發展、紓緩人口老化、家庭和諧等角度出發,如二孩政策令出生人口增加,長遠令各種貨品的需求上升,刺激中國消費市場,帶動經濟發展;同時二孩政策令出生人口增加,有助「溝淡」老年人在整體人口的比例,長遠令人口老化的現象在數字上得到紓緩,令人口結構走向正常。另外二孩政策令一個家庭可生兩個子女,因此子女可以有兄弟姊妹,令家庭倫理更符合中國傳統的家庭準則,亦可以令子女可以在有兄弟姊妹的情況下成長,長遠推動家庭和諧。同時,考生可以以社會福利為駁論,雖然二孩政策會大幅增加生育方面的資源,但長遠在勞動人口增加的情況下,社會開支由更多勞動人口共同承擔,反而有助推動中國長遠的社會發展。

如認為很小程度的話,則要說明二孩政策在各方面不能推動長遠利益,如在醫療方面,會令醫療系統的負擔長遠地加重,不利中國的長遠醫療系統發展;在二孩政策加上人均預計壽命延長的情況下,會令中國的人口繼續增長,長遠不利中國的社會發展;二孩政策短期內可能會刺激到消費市場供求,但長遠而言,無法維持中國的長遠經濟增展。駁論則可以以家庭結構的角度出發,二孩政策雖然可以令家庭思考多生子女,但在現時的社會氣氛之下,父母選擇少生子女,因此二孩政策未必可以長遠推動中國人家庭多生子女,重拾中國的傳統家庭結構。

題二的附加資料則是一份新聞摘要,寫傳統行業息微的現象。

題目有兩分題,如下:

2(a) 解釋傳統行業衰落的原因(8分)。
2(b) 香港政府應否推行措施以支持傳統行業繼續生存(12分)。

(a) 要求考生回答傳統行業的衰落原因,可分數個方面,如經濟層面、社會層面與文化層面三部分。經濟層面而言,近年租金不斷上升,令商戶百上加斤,再加上傳統行業的生意每況愈下,令盈利減少,甚至出現虧損,令行業難以生存;社會層面則指出現時的政策未有支持這些傳統行業持續發展,令這些傳統行業愈來愈少人支持,最終導致其息微;文化層面而言,香港的傳統文化因為外面的文化引入而開始變得次要,慢慢不獲注意,最終令整個傳統行業均走向息微。

(b) 的問法,則是要求考生從多角度思考政府政策與傳統行業繼續生存之間的關係,政府應否主動支持傳統行業發展。認為政府應該推行措施的,可以以經濟角度、文化保育和保障勞工的角度出發。如經濟角度,可以指政府有責任推動不同產業的發展,而傳統工業作為香港其中一個產業,政府應該推出一些政策以推動和維持產業的發展;從文化保育的角度,則可以指香港傳統行業作為香港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政府應該主動保育本土文化,不應隨其息微;社會多元的角度則可以指出,政府應該主動的推動措施保留各類傳統行業,以保障現時從事有關行業的勞工生計。

而不同意政府推動措施的,可以從政府不主動干預市場、政府介入無助行業生存等角度切入,如政府現時奉行的是「大市場,小政府」政策,政府不應隨意干擾市場的運作,因此不應主動介入傳統行業的問題;政府並不了解傳統行業的運作,一旦介入只會令這些行業的彈性減少,最終令這些行業更難以生存;公帑不應拿來支持傳統行業發展,參與這些項目可能令政府出現大幅的虧損等論點。

題三的附加資料有兩份新聞摘要和評論摘要,第一篇則是說有關「冰桶挑戰」,第二篇則說有社交媒體對大學生社會政治參與的影響。

題目亦有兩分題,如下:

3(a) 解釋在全球化世界之下,人們如何提高在慈善行動的參與程度(8分)。
3(b) 評估社交媒體對提高香港青年人的社會政治參與的成效(12分)。

(a) 部分比較直接,可以歸納為三方面,分別為爭取他人認同、參與潮流、自我滿足。在全球化之下,人們參與慈善行動之後,可以將他們的參與片段和經歷放上社交媒體,從中爭取他人認同,令自己受到朋輩讚好;在全球化影響下的慈善行動,往往會演變成為全球的一個潮流盛事,因此參與慈善行動等同於參與潮流之中;全球化下的慈善行動,往往會將整個等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誇大,參與其中可以令自己有種幫助他人的感覺,從而滿足自己幫助他人的感受,達致自我滿足。

(b) 這條也是比較大路的政治題,可以答成效大或不大。如認同「大」的話,則可以從朋輩影響、社交媒體的傳播力、獲得自我認同感等入手。如社交媒體上多是朋輩的留言,再加上青年人的特質,很容易受到朋輩影響,如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等,以獲得朋輩認同;另外社交媒體擁有非常高的傳播力,如一些圖像、文字和片段的信息,能直接影響年青人的判斷,推動他們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參與政治和社會事務可以令他們獲得自我認同,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其他人的附和和認同亦令他們個人感覺良好。

如認同「不大」的話,則可以從社交媒體的特質出發,如社交媒體令觀點單一化,無法有效地推動青年人了解社會和政治,無法達到推動的作用;社交媒體多是推動青年人即時表態,而不是長期的政治參與,因此成效並不高;社交媒體可以令信息傳播得很快,有助青年人對社會認知,但社會政治參與的推動力在於政府的施政表現,而非在社交媒體,因此社交媒體未必有效提高青年人的社會政治參與。

總括而言,整個試卷難度相當平均,題目也是較為直接,但仍能考核不同的概念,而政治題持續出現,更應獲我們肯定,畢竟現時政治化的年代,有這般勇氣出政治題目也是值得讚許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