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新田科技城——未來如何締造深港共贏?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通關後,筆者差不多每個月到深圳兩次,親身見證深圳發展之快,科研路上的高速增長。筆者與不少在深圳工作的專業人士和年輕人交流,得悉他們對國家前景和發展都充滿信心,而且深圳多元化的產業門類也讓青年有不同的選擇。同樣地,香港近年也著力加快步伐,推動創科發展培育人才。從規劃角度出發,未來新田科技城的發展中,香港政府需要思考如何發揮兩城優勢,互助互補,從而把大灣區經濟全面帶動起來。

來稿作者:劉兆光

深圳目前擁有多個高新科技園區,面積合計達到1,152公頃,相反香港的科技園面積較少。在未來,為求使新田科技城發揮最大作用,當中的創新科技園區的定位必須清楚明確。筆者認為,香港政府與深圳當局要同步思考,合力推動高端生產技術,讓北歐、東南亞、內地等科企,到深圳進行實驗和生產,配以香港完善的金融市場進行招商和融資,繼而推動雙城創科走向國際。

參考毗鄰新田科技城的「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由港深兩地共同開發,成立了港深創科園公司。其董事成員來自港深雙方,此舉能匯集兩地人才以充分合作。此企業架構或能擴展至整個北部都會區的創科發展之上,仿效珠海與澳門多年共同合作規劃珠澳跨境工業區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管理委員會,共同研究及推動兩地鄰接土地的規劃,加強兩地接觸及發揮兩地最大優勢。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提到,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國際化、健全的法律體系、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在國際營銷、金融、航運及貿易上有著歷年的成果。新田科技城未來正好發揮這樣的優勢,政府也可以加強推動雙城人才交流。科技城可以吸引內地科企前來落戶分部,內地人才也可以在科技城上班,下班後不論是在北部都會區生活,還是回到南山、福田也相當便捷。過去十多年,確實存在深港兩地各自發展創科的情況。倘若科技城早十多年出現,說不定騰訊、大疆、華為都會把海外發展分部落戶香港。據知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即將來港設立辦公室,這反映香港在協助國內企業走向國際化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未來科技城落實後,政府必定要積極進行招商,提供企業租貸優惠,創業資金貸款方案給企業,全面推動兩城合作。

在新田科技城佔地約627公頃的土地中,主要由創新科技園區和新田市中心兩個片區所組成。除了創新科技園區約300公頃的創科用地外,其餘大部分土地被劃為住宅和混合用途、物流、貯物和工場、公共設施、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帶及新建道路等。筆者認為,發展局應該預留一定比例的商業用地,讓金融、法律相關行業進駐,讓有關知識產權及商業事務等的法律及金融行業落戶,便利其他科技城內的公司和初創企業更容易獲得相關的專業服務。這些專業服務之間日後產生協同效應,促使企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技術創新,甚至有助提高企業投資回報,園區的整體競爭力也有望提高。另外,商業及配套設施也促進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有利於提高園區的經濟韌性,減低對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的風險。筆者認為,毗鄰的新田市中心背負着支援創新科技園區的重任,提供職住平衡宜居環境固然重要,同樣重要是能夠提供足夠的商業及配套設施,為園區內的企業提供良好的營商環境。

要真正推動雙城概念,政府應考慮放寬兩地通勤限制。現時深圳的房價及租金相對香港相宜,實際上,在新冠疫情前,已有不少在新界西北工作的港人於內地置業或租樓,每天往來深港生活及工作。深圳生活質素不下於香港,居住空間更見寬敞,生活交通也便捷,這種生活工作模式實為不少人所嚮往。日後河套區及科技城發展後,這種跨境人員流動會更見普遍。筆者建議入境事務處可以加快推動及增加24小時通關服務,以及加大深圳居民一簽多行的配額,為進一步提升深港人員流動作好準備。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強調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內地與香港的科創合作關係。廣東省及深圳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亦已提出要高水平規劃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本月19日訪問深圳與深圳市市長覃偉中會面,雙方交流討論河套地區和深圳河兩岸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加快發展,具體呈現雙城共同協作。筆者樂見香港政府在創科路上不斷奮進,在土地規劃及政策配套上從宏觀的角度思考,甚至成立突破框框的行政架構,讓北部都會區對接深圳發展,配合國家整體發展大局。

作者劉兆光是特許測量師及ESG分析師、香港新方向成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