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福島直擊・災害傳承|不忘教訓走向復興 福島冀發展氫能創科

撰文:李穎霖 梁祖饒
出版:更新:

福島周四(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成為國際新聞焦點,但核電廠之外的福島,原來在311過去12年間,一直被災難的慘痛記憶和影響籠罩。營運核電廠的東京電力在已解封的災區設立「災害傳承館」,回顧災難的過程,以及善後的工作。
記者採訪時發現,福島人民在修復傷疤之餘,選擇銘記過去的傷痛和教訓。目前福島的沿岸地區亦正復興,引入不同的科技和工業,邁向創新海岸。

記者、攝影:李穎霖、梁祖饒 日本福島直擊

福島核廢水・專頁|01日本直擊排水爭議 緊貼最新進展及反制措施

東京電力於福島富岡町設立廢爐資料館,回顧災難的過程,以及善後的工作。(李穎霖攝)

福島第一核電廠橫跨雙葉町和大熊町,核災發生後,相鄰的富岡町亦成為災區,居民需要撤離。富岡町大部份土地已經解封,東京電力亦將町內的原本的能源資料館,改建成廢爐資料館,供遊客參觀。

+3

東電設廢爐資料館 向受核災影響人士致歉

記者8月赴福島採訪時,亦曾參觀過廢爐資料館。展館以短片和模型,解釋311當日,地震和海嘯侵襲福島,福島第一核電站失去電力,無法冷卻反應爐中的核燃料後,如何引致後來爐芯溶毀及爆炸,東京電力亦在館內向受影響的人士致歉。

廢爐資料館亦介紹核廢水淨化和排海的過程,以及使用小型機械人進入毀壞了的反應堆,視察及清理熔解了的核燃料碎片。據導賞員介紹,核電廠仍有近4500名職員,正在進行善後及廢爐工作,現時只有在特定範圍、接近反應爐時,才需要穿上包覆全身的保護套裝。

核電廠的職員現時只有在特定範圍、接近反應爐時,才需要穿上包覆全身的保護套裝。(李穎霖攝)

東電在展館指出,現時職員在福島第一核電廠內接觸到的輻射量已大幅下降,據2020年8月的數據,職員平均每月接觸到將0.22微希沃特。一般人一年會接觸到約3微希沃特的輻射量,按東電的數據,職員一年單在核電廠接觸到的已接近此水平。東電亦規定,職員在5年內累積接觸輻射量達100微希沃特,就需要離開核電廠的崗位。

多地設原子力災害傳承館

不單是東電的廢爐資料館,福島縣內亦設立了富岡檔案資料館、雙葉町的「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等多個設施,記錄311當下的情況,及核災的善後工作。

雙葉町的傳承館位於海邊、曾被海嘯侵襲的位置,展館向大眾傳遞自然災害和核災的知識,亦展示了311災後,日本媒體拍攝到的照片,和一輛被海嘯打到變形的消防車。

福島兩反應爐將廢止 需時數十年

現時福島兩個核電廠都正在廢止核反應爐,需時或長達數十年,之後兩個核電廠都會停止運作。銘記災難帶來的教訓之餘,福島亦在邁向復興,日本政府為此提出「福島創新海岸構想計劃」,當中提到引入氫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

福島縣於2021年已指,按太陽能、風力和生物等可再生能源的發電量推算,到2025年單靠可再生能源就可以自給自足。福島浪江町產生的氫能,亦曾用於2021年的東京奧運及殘奧。

日本政府提出「福島創新海岸構想計劃」,當中包括引入可再生能源,圖為2020年建成的福島氫能研究場。(福島創新海岸構想計劃官網)

日本政府提出的創新海岸計劃,亦計劃在福島的沿岸城市,發展協助救災的無人機、醫療技術、航天科技等技術,至2022年底,已有超過400間公司進駐沿岸地區。多個民間及商業機構,亦組織「希望旅行團」(Hope Tourism),帶遊客參觀受災的地方、了解災民的生活,並認識新生福島。

復興工作不斷,福島正洗脫災區之名,邁向新生,待建設完成,迎回居民。

福島核廢水・專頁|01日本直擊排水爭議 緊貼最新進展及反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