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旅遊.來稿】喜歡災難死亡?旅遊不應只停留於吃喝玩樂層次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風起了

西方社會流行多年的「黑暗旅遊」(dark tourism)近年發展愈趨成熟,除了為世界各地旅客提供了更具吸引力的旅遊路線外,亦為各國的旅遊業帶來可觀的收入,只是這種旅行方式在亞洲國家仍然未成氣候,相信除了受傳統文化差異影響外,亦跟東西方人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之不同有關。

「黑暗旅遊」又稱「悲情旅遊」(grief tourism),意指到訪曾經發生過戰爭、天災、屠殺,以及人為慘劇等地方參觀。香港人較為熟悉的波蘭納粹集中營、柬埔寨屠殺博物館與萬人塚、廣島原爆圓頂屋遺址、烏克蘭切爾諾貝爾核電廠廢墟、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柏林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九一一世貿遺址等,全都可以包括在內。

這些從前旅遊書不會介紹,旅行團亦不會參觀的「景點」,如今亦有了市場,還成為熱門探討的旅遊專題。一些歐美城市,甚至把發生過兇案的地方、鬧鬼的大宅設為景點,大撈一筆。

有意見認為黑暗旅遊是「發死人財」,甚至是「消費受難者的傷痛」,亦有人覺得,難得假期,便應該拋開煩惱,盡情享受玩樂一番,生活已經夠大壓力,何苦要貼錢自尋悲情?

「黑暗旅遊」又稱「悲情旅遊」(grief tourism),意指到訪曾經發生過戰爭、天災、屠殺,以及人為慘劇等地方參觀。圖為波蘭納粹集中營(路透社)
+11

不過,仍有不少的旅行愛好者喜歡這另類選擇,認為親臨歷史現場,可以近距離感受災禍的無情,更深刻體會受難者的不幸,讓人反思歷史和生命的意義,加上旅行前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從而認識歷史事件對世界的影響,如何警惕後人,避免重蹈覆轍,這樣子的知性旅遊,就別具特殊價值了。

例如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就是黑暗旅遊其中一個最熱門的地方。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前南斯拉夫政權倒台,波黑首都薩拉熱窩便發生了歷時三年多的圍城戰爭, 大規模的種族清洗,大批女性慘遭強姦,殘酷的屠殺造成二十多萬的人命傷亡。

如今事過境遷,城裡仍殘留著滿佈子彈痕跡的建築,很難想像距離今天只有二十多年時間,普世價值已大致完整確立的文明社會,竟然會發生這種醜陋邪惡的戰爭。

到訪當地,發現不少當年戰爭的倖存者,今日竟願意成為local tour的導覽員,他們壓下自己的感受,以第一身告訴你戰爭發生時的境況,作為平民百姓,他們是如何走過這段艱苦歲月。有曾經到訪的人分享,有些導覽員於戰爭發生時仍然是小孩,憶述昔日戰爭的情境時,仍然難掩傷痛,激動得淚流滿面。

【相關報道:在大屠殺紀念館自拍?藝術家改圖還原歷史重量】

說到底還就是旅行者的心態最重要,假如我們不只求景點前舉起勝利手勢的selfie打卡,還嘗試了解歷史的前因後果,反思當中的教訓,相信受難者及其親人亦不會反對。(Shahak Shapira)
+4

走進歷史場景之中,親身接觸災後的倖存者,親手觸摸歷史的遺跡,一呼一吸,感受著事件沉澱後殘留的餘溫,確實比在書本或螢光幕前翻閱歷史,體會來得更深刻震撼。

如果黑暗旅遊只是「消費受難者的傷痛」,那麼大量以二次大戰題材拍成的電影、出版如安妮日記一類有關受難者的書籍,還有世界各地大大小小戰爭的紀念館,那豈不都是共犯,分嚐著建築在別人痛苦身上的快樂?

不,說到底還就是旅行者的心態最重要,假如我們不只求景點前舉起勝利手勢的selfie打卡,還嘗試了解歷史的前因後果,反思當中的教訓,相信受難者及其親人亦不會反對。

我想起所羅門王的智慧名句:「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死是人人的結局,活人要把這事放在心上。」

沒有人喜歡災難與死亡,趨樂避苦亦是人性所求,只是追求真正的快樂,不應只停留於吃喝與感觀刺激的層次,能夠反思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同情別人的痛苦,懂得為自己的幸福而感恩,所獲得的滿足,絕對比物慾享受的快樂來得更珍貴而恆久。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