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談判審慎樂觀 兩大時間點定貿易戰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美國貿易代表處在上周三(1月9日)晚上發出新聞稿,通報中美磋商事宜。文件中提到「會談重點討論了中國對於從美國大量購買農產品、能源、製成品及其他產品和服務的承諾」,體現雙方在削減貿易逆差上已達成共識,進入細節討論階段。事實上,今次雙邊談判議程原本僅有兩天,多出一天便是為增設的「細節談判」而設。次日,中國商務部發出聲明,僅有短短兩行,卻透露出積極信號。聲明中提及:「雙方積極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就共同關注的貿易問題和結構性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細緻的交流,增進了相互理解,為解決彼此關切問題奠定了基礎。」可見,雙方仍遵循兩國領袖「盡力達成協議」的大方向前行。即使在結構性改革上存在分歧,但仍有不少談判空間。

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在北京出席紀念中美建交40週年招待會和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會面。(美聯社)

儘管如此,中美雙方立場還存在一定落差。美方在聲明中強調中國需進行結構性改革,包括「強迫技術轉移、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貿易壁壘、網絡入侵及貿易機密的竊取」,相信中美在這一系列問題上仍存歧見。《日經新聞》亦引述消息人士指,兩國在中國補貼國企問題上立場仍相距甚遠。本月30日,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率代表團赴美,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交手,預料雙方屆時將聚焦中國經濟結構問題。

值得留意的是,特朗普在本輪中美談判期間忙於處理國會停擺問題,似乎並未關注貿易戰事宜。美方發出聲明中也提及,代表團回國後將向總統報告談判情況,並尋求進一步指示。可見,特朗普接下來的取態將成為影響中美談判的最關鍵因素。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率代表團赴美,與美國貿易代表會面。(美聯社)

孟晚舟引渡期限將至

在特朗普眼中,似乎只有他一人能明白「交易藝術」。上任兩年來,既將「威脅」美國利益的北美自貿協定掃入垃圾桶,又在與韓國的經貿談判中「再下一城」。至於如今和中國的談判,按特朗普在社交媒體Twitter上的說法,則是「非常順利、遊刃有餘」。

不過,「善於談判」的特朗普亦要面臨艱難抉擇。按照美加兩國引渡協定的規定,美國需在孟晚舟被逮捕後60天內,即本月29日前向加方提出引渡申請,否則孟晚舟將自動被送回中國。1月7日,也是本輪中美談判的首日,特朗普與加拿大總理杜魯多通了電話,兩人共同譴責中國「任意拘禁」包括前外交官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商人史佩弗(Michael Spavor)在內多位加拿大公民。但從兩人交談細節來看,特朗普似乎仍未作出引渡決定。

對特朗普而言,既然去年針對中興集團的貿易禁運取得效果,如今兩國談判正處於最後膠着期,自然應把握孟晚舟這一籌碼,再下一城。但從中國早前強硬態度來看,若美方執意提出引渡,便要面對中國「反將一軍」,撤回早前談判成果的風險。換而言之,1月29日或將成為協議可否最終達成的時間點。如果美方並未提出引渡要求,兩國達成貿易協定將會大得多。屆時,中方首席談判代表劉鶴及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率領的「高規格代表團」料將登場。當然,對兩國而言,更好的情況是在1月29日前簽署相關協定,如此一來,困擾中美加三國外交關係的孟晚舟事件將自然落下帷幕。

美方須在本月29日前向加方提出引渡申請,否則孟晚舟將自動被送回中國。(視覺中國)

除此之外,習近平與特朗普二人去年12月在阿根廷G20峰會上達成的「90天停火協定」,將會於今年3月1日完結,這一天是兩國談判的另一個重要時間點。考慮到兩國元首在會上達成的「重要共識」,兩國官員皆需要在「90天停火協定」屆滿之前,「就雙方存在的問題,積極探討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辦法」,方能向其元首交代。

首輪磋商結束後,中美貿易談判似乎已走上快車道,市場也報以積極反應。談判最後一天的1月9日,香港恆生指數上升逾600點,錄得2.5%的增幅;匯市方面,在岸人民幣價格達到6.76,創下半年新高。市場一片歡欣鼓舞的同時,不該忘記去年4月劉鶴訪美達成初步協議後,美方隨即反口的歷史。現時的形勢與當時類似,中美談判雖然有不少積極因素,但仍有不少障礙未被清除。

習特二人去年在阿根廷G20峰會上達成的「90天停火協定」將於今年3月1日結束。(資料圖片/路透社)

經濟困境成利好因素

歲末年關之際,中國經濟卻頻傳壞消息。財新製造業經營活動指數(PMI)12月錄得49.7,跌破50的榮枯線。根據瑞士銀行的預估,今年中國或需將目標定在「保6」上,就業及外貿數據可能會進一步走低。去年12月2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新一年經濟定調為「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反映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的擔憂。

美國的情況亦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去年11月底出爐的一系列報告指出,年尾美股的下跌並非短期徵兆,而是美國經濟走弱並帶動全球經濟下行的開始。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公告的訂單指數也從62.1下跌至51.1,創下2016年來的新低,對上一次出現如此大的跌幅,是2008年金融海嘯之時。

摩根士丹利的報告指美股下跌並非短期徵兆。(資料圖片/路透社)

美國代表團前往北京談判前,特朗普曾在白宮記者會上說:「我認為中國會希望達成交易,他們的經濟現在不好,這給了他們更大的談判動力。」這樣的理由並無不妥,不過想必特朗普也了解美國自身的經濟情況,明白這句話對美國也適用。彭博新聞網早前報道「特朗普想藉由同中國達成協定,重振股市,以恢復市場信心」,似乎亦佐證了這一點。兩國經濟處境艱難的現況,自然有助促使兩國達成協議。

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中美上周談判結束後,《紐約時報》隨即將關注點放在美方內部的不同意見之上,該報指參與談判的三個主要政府部門正在尋求不盡相同的議程:萊特希澤領導的貿易辦公室希望中方進行結構改革;商務部期望兩國關於農產品和能源的巨額訂單可盡快落實;財政部卻希望盡快撤銷對華關稅,為美國經濟增長減少阻力。

中國財政部希華府盡快撤銷對華關稅。(資料圖片/美聯社)

無論如何,特朗普急於達成協議只是外界的推論,萊特希澤為首的鷹派主導當前談判,卻是無法改變的現實。與此同時,目前美國政治精英中已形成了一股「對抗中國」的共識,並成為特朗普「對抗中國」的堅實後盾。去年4月,特朗普選擇解除中興集團禁令後,即招來民主共和兩黨齊聲反對,國會本要通過的「禁止放生令」,要在白宮多方斡旋下才宣告撤回。若類似劇本重演,無論是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為首的民主黨人,或是參議員盧比奧(Marco Rubio)為首的共和黨強硬派,都將對特朗普的「輕易讓步」發起攻擊。

站在中國的立場,如今剩下的經濟結構大多屬內政問題,而「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更是達致「兩個100年」中科技目標的必要之路,妥協空間恐怕不多。若要達成協議,中美兩國領袖及參政者或需要有極高的政治智慧,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中國製造2025」等產業政策是達致「兩個100年」中科技目標的必要之路。(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儘管如此,今次談判至少是中美關係進入「小冰期」後的首個突破。審慎樂觀或許將是下一輪談判的基本判斷。當交流日益密切的兩國領袖不約而同將施政重點置於內政時,更難排除中美其中一方一念之間放下執拗,促成協議達成的可能。

事實上,早前特朗普曾經高調宣稱,將廢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但最後簽署的新版《美墨加自貿協定》(USMCA)卻仍沿用舊協定框架。而特朗普宣稱要「顛覆性」改變《美韓自貿協定》,最終也只做微幅修正。外界正在觀察,類似的情況會否在中美貿易衝突中重演。

上文節錄自第146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14日)《中美談判審慎樂觀 兩大節點定貿易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相關文章:【5G浪潮】中美角力關鍵 封殺華為目的是阻礙5G進程?【中美貿易戰】孟晚舟難改貿易戰局 北京絕不放棄中國製造2025?【中美貿易戰】矛盾難解 國人須重新理解「讓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