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沉睡的家.影評】用電影談生死哲學 反思死亡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人魚沉睡的家》改編自東野圭吾作品,電影縱非推理片,但延續其社會派風格—寫故事旨在探討社會議題。本片除了談及生死哲學,亦涉及生死心理學。事實上,東野圭吾不僅擅長兇殺案題材,像《解憂雜貨店》類的溫情題材也難不到他。撰文︰李美

電影宣傳海報說:「殺死女兒的兇手……是我嗎?」這句話無疑吸引東野圭吾的推理粉絲。當中雖無欺騙成分,卻模糊了故事焦點。原著小說的封面寫道:「寫出這樣的故事真的好嗎?我到現在依然煩惱着……」雖然說法含糊,但突出了故事的非一般,非常挑戰禁忌。毫無疑問,這題材值得寫,也很值得看。

用電影談哲學很難,主要原因是理性之事很難故事化,亦難以感性化。本片厲害之處,乃在理性討論上挖得深,同時又深入淺出,而且理性中有淚。小說的人物和情節比電影豐富,然而,電影的選擇取捨更精煉,成功將主題以外的雜音降至最低,好使理性和感性的主題充分發揮。

由劇本到人設,本片俱屬上乘,尤其每位角色都別具功能,女主角更有影后級發揮空間,從影三十年的篠原涼子更憑此片首次封后。遺憾的是,上映的場次卻出奇地少,令人懷疑大名鼎鼎如東野圭吾亦難成賣座保證。

女主角篠原涼子更憑此片首次封后。 (《人魚沉睡的家》劇照)

何謂「人魚」?電影借喻為一種亦真亦假的虛幻。畢竟,無人能夠證明人魚的存在或不存在,一切只在乎人們相信與否。其中,真相或許一點不美—被視為人魚真身的海牛,樣子堪稱醜陋,而且,真相還可能很殘酷。

薰子(篠原涼子飾)不接受女兒瑞穗(稻垣來泉飾)之死,因為死亡在科學上可定義為腦死亡,在法律上則可定義為心臟死亡(或失去自主心肺功能)。更重要是,於哲學層面亦分唯心論與唯物論,瑞穗即使精神已死、靈魂已逝,她的身體還是活的,既有血色,尚可以動。除此以外,以心理層面看,在薰子這位母親眼中,亦因為不想女兒死亡,而傾向接受死亡定義門檻較低的說法。東野圭吾對於生死的探索,都在故事裏成功闡述。特別是最後薰子持刀一幕,更將死者家屬不接受死亡的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回想薰子報警之初,誰又料到這幕居然推展至這麼深層?

本片一個意想不到之處是薰子的夢。夢的運用在電影上很考工夫,稍一失手便會很老套、陳腔濫調。但當瑞穗訴說了多謝母親的話後,薰子突然說了一句:「你要走了?」這個夢的層次便大幅昇華,寓意離別,以及作為母親的終極釋懷。原著小說有一句點題:「很多人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並不是。死亡是一個過程。」這正好說明,母親終於接受「心理上的死亡」。她將女兒忌日,訂在發夢之日。所以,這個夢堪稱畫龍點睛,就在瑞穗是生是死的糾纏爭持下,既圓滿地解開薰子的心結,也精妙地為結局開闢出路,否則,這場矛盾實不知如何收科。醫生最後按科學的死亡定義,歸結指瑞穗心臟仍是活的,亦不落俗套地鼓勵了器官捐贈。

本片亦涉各人怎看待死亡,爸爸和昌(西島秀俊飾)是理性代表,研究員星野(坂口健太郎飾)則帶出人工科學與靈魂本我之別,就連弟弟生人(齊藤汰鷹飾)的名字亦別具玩味。電影反映世俗之眼如何看待「死屍」,例如目睹「死屍」移動的真緒(川榮李奈飾)。帶有原罪的外婆千鶴子(松坂慶子飾)和堂妹若葉,則談日本電影常涉的贖罪。莫名其妙地一直守候堂姐的若葉,更是一枚劇情震撼彈。事實上,遇溺後的瑞穗是「可愛寶貝」,還是「恐怖怪物」?一般人或循科學或從法律角度看,但跟瑞穗有心靈聯繫者,始終會以良好願望視之親之。

談論生死的電影不少,但透過「活死人」來大膽展開,繼而全面地在各層面深入探討,包括以最新科技來反思死亡,此片肯定是「前無古人」的新經典。東野圭吾的「wow factor」,實不限於推理案情的峰迴路轉。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萬千痛愛在一身.影評】躲在光芒與懷舊背後【講鬼故.影評】改編自「十大禁書」 典型恐怖片轉型之作【ANNA.影評】百變女殺手如俄羅斯套娃 周旋於美蘇勢力間【走佬阿媽.影評】天才主婦悲喜劇 童話色彩難服眾【驅魔使者.影評】鬼神觀未見突破 故事性嚴重不足【情迷紐約下雨天.影評】年輕愛情故事連結觀眾 浪漫中暗藏嘲諷

上文節錄自第18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16日)《《人魚沉睡的家》生死探索新經典》。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